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乡村女医生身残志不残 趴在丈夫背上行医20余年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11/2012 14:58: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杨爷爷的帕金森病又犯了,快背我赶过去!”6月8日晚,接到一个电话后,周月华叫醒了丈夫艾起,然后从床头拿起了手电筒。艾起背着周月华,在湿滑的山道上往杨爷爷家赶去。

  这样的场景,对身为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医生的周月华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身残志不残,毅然学医治病

  周月华1969年出生,8个月大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一生不能独立行走。正是这个原因,周月华从小就对成为一名医生充满了憧憬,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变成白衣天使。

  初中毕业,周月华报考卫校却遭受到打击——北碚区卫校不招收残疾人。

  周月华决定上门试一试。她先从柳荫坐车到水土,再乘船到施家梁,再从施家梁拄着双拐,一步一步挪向北碚九院。

  “姑娘,你这么急去医院是去治病吗?”路上有人好奇地问。“不是,我是想去学医给人治病。”周月华坦然地说。凭着这股精神,倔强的周月华被卫校破格录取。

  1990年11月,周月华顺利从卫校毕业,她毅然回到了家乡柳荫镇西河村。看着乡亲们每次需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周月华萌生了在家乡开一个诊所的念头。

  周月华的想法得到了镇里的支持。两个月后,周月华的乡村诊所正式挂牌开张。穿着崭新的白大褂,拄着拐杖的周月华眼角湿润了——做一名医生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诊所开张不久,一双充满敬佩和爱慕的眼睛注视着周月华和她的诊所,他就是艾起。后来,艾起成为了周月华的丈夫。从此,艾起成为周月华出诊时的“拐棍”,趴在丈夫背上行医的乡村女医生,成了西河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深夜出诊 夫妻险些跌落山崖

  周月华不但医术高明,她的医德也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附近十多个村社的村民都来找她瞧过病。遇见经济拮据的病人,周月华往往自己先垫付医药费。

  1999年的一天深夜,睡梦中的周月华和丈夫,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后,只见门外站着杨大爷,他满头大汗:“月华,求你出个诊吧,我儿媳妇难产!”

  周月华立马穿好衣服,拿起药箱,艾起心领神会,背上周月华,“杨大爷,您带路吧!”

  周月华有无数次晚上出诊的经历,可深夜走山路还是第一回,丈夫吃力地背着她,在陡峭的山路上小心翼翼地走着,右边是怪石嶙峋的峭壁,左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借着微弱的手电光,艾起深一脚浅一脚艰难行进着。

  走过一处拐弯地点时,丈夫左脚一滑,右腿一下子跪在地上,背上的她跌落下来,差点就掉进深渊里,还好夫妻俩拽住了一旁的树枝。两人吓得半天没回过神来,对视短短十几秒,夫妻俩又继续攀爬,一个多小时后,终于赶到了杨家。

  周月华让丈夫在门外休息,自己蹒跚靠近产妇,安慰她,慢慢引导。一个多小时后,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长夜的寂静,杨家人露出喜悦,可周月华已疲惫不堪。

  二十多年来,周月华趴在丈夫背上走遍了家乡的大山小岭,每年诊治病人近4000人次,方圆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哪里有病情,哪里就有丈夫背着她出诊的身影。

  如今,已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她,依然坚守在乡村诊所,她的诊所已经成为北碚区城乡医疗救助定点诊所、北碚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村卫生室、北碚区规范化村级卫生室;而她本人也顺利通过全科医生考试,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