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坊们热情地陪彭金莲(中)聊天 (记者饶纯武摄)
(武汉)硚口新合正街的平房已经拆除了19年,老街坊纷纷住进了还建楼,但邻里亲情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一名下肢重残的女子,一直牵动着邻里街坊的心。十余年来,她是街坊心中永远的牵挂,大家一刻也没放下过她。昨日,记者前往新合正街进行了采访。
重度残疾的不幸女
昨日上午11时许,记者在新合正街还建楼四楼一间民房内,见到56岁的肢残女彭金莲盘坐在床上,刘巧云、李汉芳、罗慧琴等老街坊,正陪伴在彭金莲的身边。“该房租户石国珍还未下班,我们就来陪她聊聊天!”77岁的刘巧云婆婆笑着说。
记者见到,彭金莲的右脚外翻左腿变形,在地上爬行才能移动身体,但她性格十分开朗,和老街坊们有说有笑。“这么多年的生活起居,多亏了这些热心的老街坊!”彭金莲心存感激地说。
生于1956年的彭金莲,出生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后遗症,双下肢重度残疾。因父母忙于工作,家中还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照顾她的重任落在奶奶的身上。
1994年,彭金莲的奶奶病逝。1995年,因新合正街老平房拆迁,还建了一套30多平方米的小二室一厅,弟弟彭亚平一家三口和父母各要住一间房,一直未出嫁的彭金莲,只能在客厅支张小床。
记者在彭金莲的家中见到,客厅很狭小,摆张桌子都显得十分拥挤,彭亚平在自己的卧室内还支了张伸缩床,白天将其收起当作长凳,晚上就成了18岁儿子的床铺。
老街坊家一住五年
1996年,61岁的老街坊刘巧云前来串门时,见彭金莲一个大姑娘蜗居在客厅,便对彭金莲的母亲说:“让金莲到我家去住吧!”彭金莲和母亲都感激不尽,街坊邻里纷纷出力,将彭金莲背到百米之外的还建楼五楼刘巧云家。
从此,彭金莲吃住都在刘巧云家。“刘婆婆待我特别好,就像一家人一样!”彭金莲告诉记者,刘婆婆不仅生活上对她照顾,还让女儿为她四处奔波,先后三次带她去区残联,每次都是她女儿背着,第二年就帮她办下了低保。
2002年,刘巧云突发疾病摔倒,左侧半身活动受限。
在刘巧云家“白吃白住”五年,彭金莲的父母多次要表示感谢,均被刘婆婆婉言谢绝。“我的女儿已出嫁,家中只有我一人,接彭金莲来住还多一个人说话!”刘巧云婆婆略带遗憾地说,她1980年内退时工资只有100多元,后来工资多次上调已有上千元,但与彭金莲在一起生活时,日子还是过得比较艰苦。
刘巧云不能继续照顾彭金莲,女儿又接过了母亲的爱心接力棒。刘巧云的女儿特意来到新合正街,将彭金莲接到汉口发展三村的家中,悉心照顾了两个多月。
“永不走样”的邻里情
2001年以来,彭金莲每隔几个月,都要换一个“新家”,除在汉阳三妹妹家和襄阳舅舅家短暂居住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老街坊的家中“轮转”。
老街坊付小菊得知彭金莲住房拥挤,生活不能自理,于是四处帮她联系,并很快得到附近汽配宿舍袁汉仙女士的响应。热心快肠的袁汉仙,二话没说就将彭金莲接回了家。接着,汽配宿舍的李三梅女士,也义务照顾起彭金莲。
65岁的老街坊李汉芳,自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但想着彭金莲只能在地上爬行,还是将她接回家中,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老街坊汪玉珍住在一楼平房,也是刘巧云婆婆的侄媳,家中住房比较宽裕,主动将彭金莲接到家中长住,并为她提供生活上的便利。
街坊石国珍在附近幼儿园找了一份工作,于今年5月1日在还建楼四楼租下了一套住房,得知彭金莲的艰难处境后,于5月19日赶至汉阳徐家大湾,将彭金莲从三妹家中“抢了回来”。
得知彭金莲又回来了,十余名老街坊守在建设大道新合正街路口,迎接这名大家庭成员的归来。“这么多热心的街坊牵挂着我,让我真的好感动!”彭金莲哽咽着说。“妹妹、弟弟和舅舅都对我很好,可是每天看到他们忙碌的样子,我就不忍心让他们照顾我!”彭金莲解释说。彭亚平也表示,他妻子在一家超市上班,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时间,他在一家单位做保安,每上24小时班休息两天,休息时间他会给姐姐做好饭菜,尽量少给老街坊添麻烦。“原来的平房变楼房,老街坊的邻里情不会走样!”刘巧云婆婆带着沙哑的声音说。(楚天金报讯 记者 饶纯武 实习生 张衡)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