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学者谈危机事件舆情 负面因素因匿名信息被放大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15/2012 14:00: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危机事件的舆情应对中发出“强音”

  危机事件发生后,当事者往往“无处发声”,而谣言和负面信息却甚嚣尘上。在危机事件的舆情应对中究竟该如何发出“强音”,既要讲究艺术,更要讲究科学。

  近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梳理出了“2012年第一季度十件危机事件舆情应对评估”,从“官方响应、信息透明度、动态反应、网络技巧”等指标分别以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标示得分高低。其中,湖南涟源“萝卜”招聘事件、海南三亚春节“宰客门”事件等均被亮起红灯或者橙灯。

  为何对于危机事件的舆情应对总是“红灯”闪烁?

  在网络、微博等盛行的信息时代,让危机事件看似直接影响的人数有限,但是参与舆论生成及传播的民众却数量空前巨大、信息覆盖面空前深广,对危机事件的发现、传播及参与表达意见的途径也空前快捷,“草根”阶层藉此表达民生诉求的愿望日渐强烈,参与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这些危机事件的“信息透明”背后潜藏重重危机:

  一是“匿名性”降低了公众对信息的辨识力。危机事件发生后,首先参与舆论生成的往往是网络、微博等信息过滤机制较弱的新兴媒体,公众通常无法辨识信息发布者的信息占有程度、道德价值观念、社会身份以及信息发布时的个人情绪、理性程度、信息发布动机等信息。因此,人们表面上拥有无数信息,实际上真相在公众之间难以被澄清,某些负面因素常常因为匿名信息而被随意放大。

  二是“聚合性”容易引发负面情绪的群体盲从。与危机事件相关的负面舆论出现后,一些人总是能够通过煽动性的言论将舆论朝极端的方向推进,大多数人会受到暗示和感染,放弃自主和判断。在网络、微博中聚合,再由传统媒体的报刊或者电视广播通过转载或转播,形成公众的共振和共鸣,出现舆论一边倒的“雪崩”现象。

  三是“分散性”弱化了政府的有效管控。当下的媒体环境中,政府及相关信息管理部门的舆论主导权力不断被稀释。加之公众舆论权力的扩张,少数“推手”在利益的驱动下,滋生谣言和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进行污蔑、煽动等,使危机事件的舆论传播极易向不良方向演化。

  这些因素都使得危机事件发生后,当事者“无处发声”,而谣言和负面信息却甚嚣尘上,笔者认为,在危机事件的舆情应对中发出“强音”,以正公众视听、维护社会稳定,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树立“意见领袖”,积极引导舆论朝着客观、公正的方向发展。“意见领袖”是指危机事件发生以后,舆论传递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往往决定着危机舆论未来的走向。相关调研发现,公众较为信服和认可的“意见领袖”已由最初的官方“新闻发言人”转变为危机领域内的专家和学术权威、各新闻媒体的资深评论员以及网络大型论坛的“版主”。要及时通过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发布者发布信息,以“旁观者”的姿态冷静、客观、真实地发出“强音”,湮灭“杂音”,和主流传媒形成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格局,对舆论方向进行早期引导。

  其次是设置“理性话题”,避免公众对狭隘、极端的信息产生兴趣。一方面要根据舆论的变化随时掌握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强度;另一方面,适时设置“理性话题”,通过“热点转移”,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媒体资源对新的“理性话题”进行全方位的累积式报道,促使自己期望的舆论氛围迅速形成,将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出对危机事件的偏激视角之外。总之,在舆论公关和话题管理的过程中,不可奢望“一招制敌”,必须打出一套组合拳,积极争夺舆论的话语权。

  再次是第一时间回应,用积极、正面的舆论进行信息“覆盖”。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及时切断不实信息的传播链条,在事件发展“基因”里植入积极正面的反馈信息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善于用积极、真实、客观的正面舆论“覆盖”消极、虚假、偏激的反面信息,使危机事件中的舆论生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