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一名潜水员完成水下探摸后离开水面。蒲 丰摄
“请示着装下水”“检查气密”…… 4月下旬,某深水海域,南海舰队某防救船大队正在进行一次大深度氦氧潜水训练。记者目睹了这次训练的全过程。
4名潜水员在保障人员的配合下,穿上了92公斤的重型潜水服。潜水服内充完气,原本英俊挺拔的潜水员,立刻成了体态臃肿、行动迟缓的“巨人”。
“开始供氧!”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4台潜水梯电机同时启动,将4名整装待发的“巨人”徐徐送到水面。潜水人员做了一个“OK”的手势,便没入水中,向海底潜去,水面上泛起一片气泡。
“执行高难度高风险的水下探摸、打捞任务,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就是我们防救兵大展身手的战场!”组织潜水训练的该大队大队长陈凤龙介绍说,近年来,随着急难险重任务不断增多,防救官兵闯“龙宫”、战恶浪,先后完成了百余次上级组织的科学试验、搜救打捞、抢险救灾以及军事演习等重大活动,刷新我国海上救援多项纪录。
“水下阻力大、凶险情况多,过硬素质是保证潜水搜救安全的‘护身符’。”陈大队长告诉记者,为帮助潜水员克服水下寒冷、黑暗等情况给生理和心理带来的影响,大队在强化官兵专业技能和体能训练的同时,建立了心理辅导室、行为训练场,从心理、生理等方面全面提高官兵综合素质,并通过平时出难题、设险局,锻炼官兵排除险情的能力。
“10米、20米、30米……”“1号,感觉良好!”从信号员手中的潜水电话里,不时传出了潜水员发出的声音。水面信号人员不停地报告着潜水人员下潜的深度。
“到底,能见度半米。”接到潜水员的报告,母船指挥员命令他们进行水下作业探摸。
突然,海面风云突变,风越来越大,海浪越来越高,水流越来越急,船体摇摆20多度。战位上,信号员和软管员紧紧握住舷边的栏杆,眼睛死死盯着水面翻涌的气泡,电话员一动不动地侧耳倾听着。见此情景,记者不禁为水下的潜水员暗暗捏了把汗。
此时,坐镇指挥的陈大队长显得格外镇定:“我们制订了安全风险预测评估机制,每次组织训练,都认真研究分析安全状况,并采取跟踪监察、定点督察等方式,查找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援救出航时,都有详细的援救方案,根据对气象、海区、人员和装备的风险评估,预先制订应急处置措施。”
不一会,潜水电话从水下100米处传来潜水员的混杂声音:“感觉良好!正在作业。”
“上浮、减压。”20分钟后,水面泛起阵阵水花,随着最后一名潜水员带着作业工具“呼”的一声浮出水面,4名潜水员勇闯深海,成功完成了100米氦氧潜水训练任务。(蒲丰 石瑞宁)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