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5月2日电 (张杰英)兰州青年李亚,2007年6月,从复旦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进入上海一家咨询公司做咨询顾问。体面的工作,不菲的工资,谁也没想到3年后他从公司辞职,开始了长达一年的行走。
如今的李亚,是兰州“花儿”青年旅社兼“花儿”剧场的老板。谈起“间隔年”的行程,他说:“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只是这一次我能说对得起自己。我可以和父母散步时告诉他们,我无愧地度过了在路上的每一天。”
什么是间隔年?
间隔年(Gap Year)是西方社会通过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变迁总结出来的概念,意思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
还有一种“Career break”的说法,指的是已经有工作的人辞职进行间隔旅行,以调整身心或者利用这段时间去做别的事情。
总之,无论是学生的gap亦或有工作一族的gap,都是为了从固定不变的生活模式中暂时跳出来,去另外一个环境体验新的生活。
李亚说自己属于后一种,“工作太累了,找不到自我,想出去走走。”
一年时间周游全国
李亚从从2010年5月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旅程。“10月之前,主要集中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10月以后就从东北开始一直到云南、广西、福建,2011年3月又回到拉萨。”
李亚告诉记者,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徒步走过了墨脱、冈仁波齐、乌孙古道,搭车完成了阿里大北线、新藏公路,也享受过丽江的阳光、鼓浪屿的海风。“其实风景看得多了,多多少少就会产生抗体,人会变得麻木,可是在行走中遇到的那些人和事,却可以永远触动心底。”
李亚说,“当初的计划是一年,所谓的‘gap year’,大致在国土上逆时针划个圈,计划中的一些省份还是没有去,也不用着急了,留着以后陪着家人一起去,哪怕是跟着旅行团,也是有意义的经历。世界这么大,总有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风景。”
间隔年的意义
李亚说,“那个曾经标榜为‘梦想’的标签,现在看来也只是一件单纯的事情,这段旅行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会有成为自己无法分割的经历,有太多的意义不是通过思考得出的结论,只是生活刻在心上的印记。”
网友“会飞的猫”也有过间隔年旅行的经历,她在网上这样写道: 从2010年7月毕至2011年7月来美国继续上学这一年,让我经历了留学申请的焦虑、无所事事的叹气、和家人朋友告别的泪水和走出国门的期待和欣喜。现在问我间隔年对我的意义,我只能说,在那一年,我的心态变得异常的平和与安静,真正的学会了和自己相处,学会了善待生活,学会了停下脚步发现生活的美
对间隔年的期待
“我内心非常期待去旅行,但目前不会有这样的打算,拿父母的钱是不能去做这样的事儿的,”今年即将毕业的王萌告诉记者,“我觉得间隔年总体上讲,是一个过程结束以后的休养生息,对于我个人来讲, 在工作或者学习的间隔,花短时间走一两个小地方是更好的选择。”
已有一年工作经历的陈小佳告诉记者,“要是有这样的机会,有这样的时间,我宁愿不再停下来。我在自己的间隔年里规划了一个别人无法看懂的小地图,然后按着自己想要讲述的故事顺序进行下去,最重要的是满心抱有遇见惊喜的期待。”
专家分析:应届毕业生选择“间隔”要谨慎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魏占兴分析,“间隔年”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是用一种“间隔”正常社会生活的方式来提升自己,从而达到更好地调整自己回归社会的目的,而不是一种逃避社会的方法。
他说,年轻人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应充分理解这种“间隔”的真正涵义,及其对自己职业人生规划的影响。从就业的角度而言,近年来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很大,空白的一年可能造成旅行者与同龄人新的差距:待归来之时,站在新的起跑线,又将面临与下一届的应届毕业生进行竞争。
魏占兴还指出,需要注意的是,受相关就业政策的影响,国内许多用人单位依然对应届生青睐有加。客观地讲,中西方的文化与经济结构均不相同,西方对年轻人“间隔年”的理解和推崇,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取得与社会最佳的结合点。但在国内,“间隔年”现象究竟有多大的拓展空间,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探讨。(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