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国家级非遗“顾绣”传承人:保护绣针像保护眼睛一样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4/22/2012 10:25: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上海4月22日电 题:一根针“难坏”顾绣传人

  中新社记者 邹瑞玥

  一根长约2厘米、直径仅0.3毫米的刺绣针,被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顾绣”传承人富永萍当成宝贝,插在一本书里随身携带。

  “这还是1978年制造的,这样的绣针总共只剩下20多根,我都不敢想象它们用完的那天。”富永萍有些无奈地感叹。

  松江顾绣是上海工艺品中的奇葩,其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而得名。顾绣多以名画为蓝本,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著称于世,有“画绣难分”的境界。之后兴起的苏绣、湘绣等,都曾得益于顾绣技法。2006年,顾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入选“非遗”,有了经费,可是富永萍依然犯愁。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绣针。由于顾绣绣针需求量少,工艺要求高,如今国内已很少有厂子在做。每每得知有朋友去香港或日本,她就委托寻觅,但那里生产的类似绣针虽然规格差不多,却不是为顾绣专门定制的,材质脆弱,往往绣不了几针就断了。

  富永萍说,而今绣针成了顾绣绣娘们最金贵的东西。每人只能得一根,绣得久针头钝了,磨尖后继续用。“我要她们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自己的绣针,一旦掉在地上,针就没用了”。

  除了绣针,用于顾绣的绣线和面料也面临相似的问题。以仿古画为主的顾绣,绣线粗细仅为普通丝线的1/16,用于表现人物皮肤的部分绣线更仅为1/120,且需要颜色淡而丰富。目前市面上的丝线虽颜色艳丽,却无法满足顾绣对颜色的特别要求。而有仿古绢纸效果的顾绣面料塔夫绸,目前也面临停产危机。

  同样的困境也摆在国家级“非遗”南通仿真绣面前。仿真绣传人张蕾透露,缺乏专门的刺绣工具和面料,已直接威胁中国刺绣的发展。此外,这个工艺门类也缺乏高水平的设计师,大多数绣娘的艺术修养有限,仅靠技法传承难以“更上一层楼”。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教授包铭新告诉中新社记者说,中国刺绣艺术的起点很高,许多门类的传承往往仅限于针法技巧,往往流于炫技。刺绣技艺的传承,需要更多审美趣味高、创造能力强,本身具有一定艺术鉴赏水平的年轻人加入,才能赋予这种古老的中国艺术新的生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