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吊丝”现象:对发展机会不均的“集体焦虑”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4/16/2012 16:27: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嘉宾语录:

  ·网络流行语说明,在互联网的世界中,网友掌握主导权的大众性议程设置正在发挥作用。

  ·“吊”字既不高尚也不雅观。但是,正因为它既不高尚也不雅观,它才获得了某种挑衅性、某种谐趣性、某种标志性和某种力量感。

  ·“吊丝”现象体现的是当代社会的普遍存在的无力感和失范感。一种无力感和被剥夺感蔓延开来,并以一种近乎网络狂欢的方式释放出来。

  ·文化建设不要有洁癖,文化管理要把枪口抬高一寸。甚至可以说,要给所谓的“低俗”留下一定的空间,以便保持文化自身的活力和自我修复的可能性。

  舆情背景:

  “吊丝”这个并不雅驯的新词,从百度贴吧“李毅吧”传出后,迅速蹿红网络,让成人社会大惊失色。“吊丝”是指那些农村或城镇草根出身的年轻人,在城市的繁华中找到一份卑微的工作,缺乏开拓新生活的机会和勇气,自嘲或称呼同伴“穷挫矮”。在他们的另一极,是家庭背景不凡的“高富帅”,特别有女孩缘,而让“吊丝”成为流水般感情际遇的“备胎”。

  有网友感慨:打破士族门阀制度,庶族进入社会管理层,这是1000多年前中国社会制度曾领先世界政治史的重大举措,但今天,传统的门第观念悄然回潮,“拼爹游戏”从幕后走到台前。网友呼吁政府和全社会大力维护起点的公平和机会均等,莫让“个人奋斗成为了笑话,崇高理想变成了神话”。

  会商嘉宾:

  张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主任,中国写作学会会员,现代写作学会理事。

  主持人:

  翟薇,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

  会商实录:

  主持人:“吊丝”这类网络语言在互联网上如此流行,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张跣:“吊丝”是最新流行的网络语言的一种。网络流行语的类型范围非常广泛,它是网民智慧的火花,同时也是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对大众表达的集中展示。网络语言不仅反映着网友和大众的悲喜爱恨,更集中体现了他们对于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现实的复杂的价值观。无论这些网络流行语的作用是积极抑或消极,它所传达的民意都是不可忽视的。因为,任何一个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都不会以个体或者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社会集体意志的产物,是社会集体创造的成果。

  相对于主流媒体的正式的或者说是正统的用语,网络流行语是另类的,体现的是一种亚文化。网络流行语的迅速泛滥,和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有关系,尤其是和“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在功能定位、价值取向上的强烈反差密切相关。毋庸讳言,“主流媒体”偏重文化宣传而轻视信息传播,加之在构建宏大叙事的过程中过于功利化,人们对它通常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而以论坛、博客、微博等为代表的“自媒体”经过最近几年的“野蛮生长”,反而变成了某种程度的“新主流媒体”,成了普通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流行语说明,在互联网的世界中,网友掌握主导权的大众性议程设置正在发挥作用。

  主持人: “吊丝”成为网络热词,对此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自称吊丝纯属自嘲,而有的人则认为,调侃“吊丝”透射着某些人的优越感。在您看来,他们是出于一种什么心态?

  张跣:“吊丝”一词意义很丰富,运用的方式和语境也非常广泛。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解读是正常的,也各有其合理性。我个人认为,“吊丝”一词既有自嘲的成分,也有某种程度的优越感,但自嘲的成分远远大于优越感的成分。“吊丝”更多的透漏出来的是一种无奈,一种面对现实世界的无力感。自称“吊丝”的人,既不是为温饱疲于奔命的真正的社会底层,更不是那些占据较多社会资源和话语权力的社会中上层,而是一批正在奋斗中的青年人。他们通过多年的打拼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希冀和想象,但同时,面对日益沉重的发展的压力、面对社会不公、面对上升空间不断地被挤压,他们只能是自我排解、自我安慰、自我解嘲。如果说他们有某种程度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也仅仅是因为对自己个人能力的些许的肯定。

  主持人: “吊丝”爆红,也引来了反弹。有文化学者在微博上批判说,“吊丝文化”是一种对社会拜金风潮的无奈掺杂的产物,亦充满了格调不高的低俗气。您认为该怎样看待诸如吊丝之类的似乎不雅的网络词汇?它对我们的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

  张跣:“吊”字既不高尚也不雅观。但是,正因为它既不高尚也不雅观,它才获得了某种挑衅性、某种谐趣性、某种标志性和某种力量感。对待它所反映出来的消极意义,其实我们既不必过度阐释,更不必过于紧张。不要首先用道德的大棒去敲死它,而是因理解它、分析它,寻找它的深层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原因。另外,我个人认为,文化建设不要有洁癖,文化管理要把枪口抬高一寸。甚至可以说,要给所谓的“低俗”留下一定的空间,以便保持文化自身的活力和自我修复的可能性。这一点至关重要。

  主持人:很多人认为,“吊丝”是弱势群体,而与之相对的“高富帅”则是既得利益者,而“逆袭”(即挑战)高富帅就成了“吊丝”们的使命。这种网络隐喻暗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张跣:当代社会现状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国际的,它有很多问题,甚至在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和文化馆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分裂,这是社会现实。但是如果认为,“吊丝”是弱势群体,而与之相对的“高富帅”则是既得利益者,这显然过于简单化,并且暗示着一种界限分明的社会对立,实际上,二者之间的界限明没有那么清晰。当然不可否认,“吊丝”的流行折射的是社会资源和话语权分配方面的深层原因。

  主持人: 现在的网络上很流行通过恶搞、反讽等方式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吊丝只是代表之一。抛开网络流行文化,您认为现实中如何消除这种发展壁垒?

  张跣:“吊丝”现象体现的是当代社会的普遍存在的无力感和失范感。与此相关的各种恶搞、反讽等方式主要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基本矛盾:现实世界中日益深化的科层化、社会分化同网络世界特有的扁平化、同质化之间的矛盾。社会结构本身限制了某些社会成员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资源、掌握话语权并达成自身目标的机会,于是,一种无力感和被剥夺感蔓延开来,并以一种近乎网络狂欢的方式释放出来。如果说这是一种发展壁垒的话,那么要消除这种壁垒无非两个基本方法,一是发展,在发展中调整和改革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分配方式,二是倾听,倾听那些以往听不到的声音,关注那些以往被漠视被忽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