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河南农民米粒上雕牡丹:不用放大镜用“心”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4/12/2012 16:35: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河南农民米粒上雕牡丹:不用放大镜用“心”

  闫交生在米粒上刻的龙 汤荔 摄

  闫交生在米粒上雕刻 汤荔 摄

  

  中新网洛阳4月12日电(汤荔)没有放大镜,只有一把尖嘴钳、一把自制的刻刀 ,还有一粒大米。河南洛阳一位老艺人这近乎“盲雕”的微雕技艺,令人称奇。

  正逢4月,洛阳国花园内的牡丹姹紫嫣红,吸引了大批游客。民间老艺人闫交生在米粒上雕刻的不足毫米的牡丹花,更是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看。与很多微雕的艺人不一样,闫交生在米粒上雕刻不用放大镜,他自称是在用“心”雕刻,只要做到心、气、手合一,就能创作出好作品。

  今年54岁的闫交生,是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吕庄村人,自小就爱好篆刻,12岁时,他的书法篆刻作品就在县里获奖。后来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了。他所有的篆刻技艺都是自己摸索的,从未拜过师。

  “民以食为天,农民嘛,一辈子就是在和粮食打交道,所以我就想在大米上雕刻一下试试。” 闫交生说,他希望自己在大米上的雕刻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吉祥的寓意。

  2003年,他创作出第一件米雕作品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在大米上创作过人物肖像、花鸟鱼虫、山水等作品。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他还在大米粒上雕出了100位国家元首头像和100座国家场馆图案。

  “米雕难度最大的当属人物肖像,一个人一个特征,一件人物肖像作品需要花费八九个小时”,闫交生说,由于大米体积小,稍有不慎就容易被刻刀划坏,所以一件作品一旦开始雕刻就要一气呵成, 闫交生经常为了一件作品,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闫交生称自己做米雕一开始就没有想过用放大镜,最开始练的时候,都会蒙着眼睛练习作画。时间长了,每次雕刻前,就觉得毎幅作品已经在心里画好了。

  由于米雕耗时耗力,目前闫交生的子女没有人愿意学习父亲的手艺,对此闫交生表示很理解,“学手艺讲究的是缘分,不强求”。闫交生现在只要是农闲时候,就会带着自己的工具,带着一把大米到处展示自己的米雕技艺。北京开奥运,他去北京给大家雕福娃;上海开世博,他就去上海给大家雕海宝。新郑举办拜祖大典,他还雕刻了一个孙中山的头像,托一位记者转交给前来拜祖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

  “只要还有人喜欢,我就会一直雕下去,不指望这个能挣多少钱,能有饭吃就行”。闫交生说,前几天有人出万元要买他雕的宋庆龄像,他没有卖,他说等老了,要把自己珍藏的作品全都捐了,让后世子孙知道有这么个人、做过这么件事就行了。闫交生还称,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普京能够再次访华,他要把自己雕刻的普京像送给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