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老人护林34年未发生火灾 跟大树说话排解孤寂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4/01/2012 09:39: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正在巡山的王志明。(通讯员徐雁初 摄)

  正在巡山的王志明。(通讯员徐雁初 摄)

  2月的鄂西北,天寒地冻,漫天雪花。

  白天,这里层林尽染,遍山锦绣;入夜,这里形影相吊,一灯如豆。

  这里是海拔1100米面积1.5万亩的郧西县黄龙山林场,这里也是55岁的护林员王志明心中的“可可西里”。

  前后34年来,王志明将自己与这片大山紧紧相连,从意气风发到双鬓染霜,他从来也未曾离开。

  每到薄暮微冥时分,大山深处的小屋里,总会透出一丝微弱的亮光,那是王志明点亮的煤油灯。远离现代文明和人间烟火,王志明点亮的,是整片山林和整个夜空。

  每天徒步5小时巡山20公里

  清晨6点半,天还没亮,王志明就起床了。先把火盆里的火生着,再拿起斧头砸开屋外厚厚的冰块,舀满一桶水提回来。

  他拿起铁架子支在火盆上,再取来一个废旧高压锅做早饭。早餐是面条,放些油盐,再舀一勺辣椒酱,拌一拌,一大碗面条很快就吃完。

  收好行装,王志明拿起一把砍刀,像往常一样开始一天的巡山护林。

  一路向南,沿途查看有无火灾隐患,有没有人盗砍树木。一路上,他不时“嗬嗬”吆喝几声防止野猪袭击,空旷的大山里传来阵阵回声,显得格外寂寥。

  到达最南端的香口乡黄沙河村,20里路走了2个多小时。在一块大青石上,王志明抽一支烟,再折身返回。

  小屋里再次飘出炊烟。米饭拌辣椒,是午饭也是晚餐。饭后,王志明收听了一会儿收音机,然后从床头上拎出一个塑料袋,摆上一副麻将,一个人自顾自地玩起来。

  一盏煤油灯,把窗外的大山映衬得越发幽静。油不多了,只点一会儿,就熄灯躺下。

  这就是护林员王志明一天的生活。

  跟大树说话排解孤寂

  今年55岁的王志明家住郧西县城关镇。1972年,他作为一名知青,来到郧西县香口乡黄龙山林场,当上一名林业工人。1975年,王志明参军。1981年,复员后的王志明主动回到黄龙山林场,让青春再次与大山相伴。

  黄龙山林场原有5个护林组,王志明都呆过。最偏僻的烂泥湖护林组距场部10多公里,7000多亩,不通公路。

  1991年,王志明任烂泥湖护林组组长时,组里有7名工人。可长年与世隔绝的生活,微薄的工资,让护林组的工人们先后离开。到1997年,整个烂泥湖护林组就只剩下王志明一人。

  “我也想回县城,可我走了,这么大一片林子怎么办?”望着一棵棵自己亲手栽下的树,王志明打心里舍不得它们。他决定留下来。

  常年一个人在深山护林,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最难忍受的是孤独。为不致丧失语言功能,他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巡山时被荆棘挂住了,就开玩笑说:“莫这样客气嘛,还没到吃饭的时间,留我干嘛呢?”有时巡查到一株大树旁,就跟大树对话:“嘿,我都没长高,你倒是长粗了啊。”

  护林34年从未发生火灾

  护林最怕火灾,每到春、冬季节,王志明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他到林场相邻各村与村民交朋友,农忙时帮他们干活。逐户上门,说服当地村民不再烧火粪。

  每到春节,若没有下大雪,他担心山火,就一个人呆在山上不回家。不能看春晚,没人陪伴,有十几年的年夜饭都是一碗面条。

  几十年来,林场从未发生过火灾。

  1999年春,王志明的几个战友约了一帮人专程来林场打猎。王志明向他们反复说明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的规定和政策,战友们未发一枪,打道折返。

  如今的黄龙山林场,植被茂密,松杉成林,草鹿、锦鸡等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树龄达30年以上松树、杉树和香椿比比皆是,木材储量达40万立方米。(特约记者马献伦 通讯员徐雁初 余秀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