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消防员抚远工作19年 极寒中防火服结冰如冰雪铠甲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29/2012 14:22: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董德良

  董德良

  抚远很远,素有华夏“东极”之称,每年的有霜期长达7个月。极寒之下,还要举着冰冷的水枪去扑救熊熊大火,同时经受冰与火的两重考验,实非常人所能承受。然而,抚远县消防大队大队长董德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出入火场近千次,一干就是19年。

  今年43岁的董德良身材稍显单薄,但身着笔挺橄榄绿制服的他十分威武。说起话来,坚定的语气也能让人充分感受到他英勇果敢的军人气质。

  穿“冰雪铠甲”坚守19年

  1993年,刚从黑龙江武警指挥学院毕业的董德良来到抚远。抚远一年中有7个月是冬天,零下40多度的极寒天气在这里只是寻常温度。“不到抚远不服软!”是当地出名的谚语,也生动地形容了消防官兵要面对的恶劣自然环境。

  “执行灭火任务时,水枪经常冻在手上,被水淋过的防火服会结厚厚的一层冰,官兵都戏称这是‘冰雪铠甲’。结冰的防火服比正常情况重20多斤,而且关节位置根本没办法回弯!”董德良说,当时队里一共25名官兵,却要准备62套防火服,就是为了能在冬季火灾现场迅速更换,保证救火任务的完成。

  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季不仅为出勤制造障碍,在日常生活中也很考验意志力。据董德良介绍,当时条件比较艰苦,冬季营房墙壁总是结满10多厘米厚的霜。“一进屋,雪白一片,连卫生都不用打扫了!晚间睡觉,盖两床棉被、一条军毯加上一个电褥子,还会被冻醒。”这些还不算,为了防止水箱结冻,董德良等人每晚还要从温暖的被窝爬起两次去发动消防车。艰苦的条件让许多人却步,董德良却留了下来。19年间,他有过多次调离的机会,却仍选择扎根抚远。

  “作为一名军人,就要耐得住艰苦和寂寞,越是艰苦的条件才越能磨练品质。”董德良说。

  亲临一线救火千次

  身在消防部队,随时都处于临战状态,虽然身为大队长,但是在消防监督、灭火救援的第一线,却总能看到董德良的身影。

  2006年11月,抚远县抚远镇四委108号有一处五家连体平房发生火灾,由于当天风大,起火房屋下风向还有10多处民房,火势一旦蔓延,后果不堪设想。“连体平房都是木质结构,而且屋里堆放了大量纸箱,火势非常难控制。”接到指令后,董德良立即率队赶往。紧急部署了救援方案后,他举起水枪,冒着烈火、浓烟,与其他官兵一起投入“战斗”。破拆起火房屋的房顶、冲进起火的房子搬走易燃物……5个多小时的奋战后,大火终于扑灭,董德良这才放心,和战友们穿着厚重的“铠甲”归了队。

  19年来,董德良带领官兵参加救火任务近千次,抢救遇险人员30多人,保护、挽回财产损失近千万元,保持了抚远县34年未发生一起重大以上火灾和亡人火灾,被当地百姓称为“东极消防卫士”。

  “灭火救援时,我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亲临一线,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火势、准确指挥,同时也能让自己更冷静地作战!”董德良言道。

  第二故乡助“亲人”

  在抚远工作的19年,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老家在齐齐哈尔的董德良已把抚远居民视为亲人,将居民家中的难事都记在心头。

  1995年,一次防火监督检查中,董德良遇到了一个捡破烂的小女孩。经过了解,董德良得知女孩叫石玉荣,父母患病,家里欠下大笔外债,不得不辍学,靠每天捡破烂赚钱贴补家用。得知石玉荣的情况后,董德良掏出了兜里所有的钱,为石玉荣缴齐学费,并购置学习用品。之后他又号召队里官兵捐款,在董德良和战友们的资助下,石玉荣重返校园,如今已是一名成绩优异的大学生。石玉荣之后,在董德良的倡导下,抚远县公安消防大队建立了“助苗基金”。从1995年“助苗基金”设立以来,董德良累计捐款三万多元,资助贫困学生十余人。

  “受到资助的学生经常和我联系,汇报成绩、咨询问题,看到他们安心读书、取得成绩,我心里高兴!我在抚远19年,这里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帮助这里的人就是帮助我自己的亲人。”董德良真挚地说。(文/摄 见习记者 王威 记者 黄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