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专家谈婴儿安全岛争议 称解决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22/2012 17:21: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我们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抱有一种“除恶务尽”的心态。有时候能够缓和矛盾,控制事态蔓延,其实就已经开始解决问题。

  ●面对常态问题,我们不要用道德慈善主义的态度进行评价,更多地还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思考真正有效的长效解决之道。

  ●主持人:记者 支玲琳

  ●嘉宾:章友德(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教授)

  解放观点:为了避免意外伤害和提供临时庇护,石家庄福利院建立了国内首个接收弃婴的“婴儿安全岛”。这是一个2.5平方米大小红顶白墙的小屋,里面是铺有两层碎花小被子的婴儿床和一台保温箱。然而,此举经媒体曝光后,却招来了“变相纵容弃婴”的质疑。您怎么看?

  章友德: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由于种种原因所导致的弃婴现象,长期、客观、真实地存在着,这一点无法否认。既然如此,我们所能做的,不应该仅仅谈论所谓的道德主义,而是应该首先思考,该如何对待弃婴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社会福利机构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并有所作为。

  对于这件事的争论,完全是不同的理念在支撑着不同做法。像石家庄福利院的尝试,践行的是国家福利主义的理念,强调的是国家的责任。即,福利院是政府投资创办的社会福利机构,理应为社会最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最低保障的福利。所以福利院设立“婴儿安全岛”,正是一种主动介入的国家福利行为。而质疑这种做法的人,秉持的是自由主义的福利理念,更多强调个人责任。个人应该承担起对自己孩子生养、抚育的责任,而不是简单推给国家和社会,社会自然也不应该为弃婴行为作托底保障。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福利理念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具有典型性和必然性。它在道德伦理之争外,同时也在辩论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建立一个国家承担更多责任的福利制度,还是让个人发挥更多作用?我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争论。

  解放观点:那些担心“善待弃婴会鼓励弃婴”的人,是不是因为不敢面对现实,这种担心是不是杞人忧天?

  章友德:这种担心有必然性。由于缺乏必要的婚检和孕检,加上流动人口数量庞大,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缺陷新生儿诞生。在此背景下,假如全国所有地方都设有类似的“婴儿安全岛”,那么在可扔可不扔的情况下,是有可能会促使有些人下决心扔。因为他觉得,比起留在自己身边衣食无着地抚养,倒不如送到福利机构,反而能享受一种稳定的制度性关怀。这尽管不是最好的选择,但也不失为一个次优选择。

  但我并不认为,这就意味着鼓励人们放弃责任。但凡是父母,都对孩子有着一种天然情感。这一点无法否认。但他们为什么还要做出弃婴的选择?更多的,恐怕还是因为迫不得已。当然,解决弃婴问题的终极办法,远远不是给孩子进行人道主义救助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有保障的社会环境,让所有能够自食其力的人,自觉承担起抚育下一代的责任。作为福利机构,当遗弃已经发生,就需要提供一种方式进行救助。这里面,我们首先要理清各自的责任。

  解放观点:类似的争论,在一些地方试点免费为吸毒者发放注射器、安全套进高校时,也都出现过。对于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措施,人们首先用来丈量的标尺是道德,而非实效。是这样吗?

  章友德:我们曾经设想建设一个完美社会,人人道德向善,崇尚国家主义、集体主义。至于个人合法、应得的权利如何在社会保障下最好地实现,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承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越来越强调维护和实现个人权利。但当个人拥有越来越多的行动自由的时候,问题也随之而来,包括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如何理顺和他人的关系,怎样处理好同性和异性的关系,许多矛盾已经日益显现。这是转型时期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无法避免的,但很多持有传统观点的人,还是把它仅仅看作一个道德问题,甚至希望用严厉的法律制裁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这种讳疾忌医的思路反而会使事态更加严重。面对种种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仅要勇于面对,而且还得善于应对。

  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现在有些烟草企业愿意拿出部分利润,设立慈善基金来回馈社会,但有些人就表示要抵制,认为烟草企业有“原罪”。在情感上,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但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烟草消费国,假如我们的烟民暂时还不可能从根本上减少,烟草企业也还没有找到一种转型业态的情况下,能够把相关税收利润用于改善民生、改善公众健康,不是也不失为一种次优选择吗?

  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我们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抱有一种“除恶务尽”的心态。有时候能够缓和矛盾,控制事态蔓延,其实就已经开始解决问题。长期以来,我们要避免运动式解决问题的思路。今天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现代社会的常态。面对常态问题,我们不要用道德慈善主义的态度进行评价,更多地还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思考真正有效的长效解决之道。

  解放观点:现在,社会治理越来越从被动卷入转向主动介入。但人们有时候也担心:好心会不会办坏事?对这个问题,该怎么看?

  章友德:所有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者,在展开之前,对可能产生的结果,都应该做一个全面的评估。但人类的理性终究有限,不可能预测所有不可知的行动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像过去一些国家的探索,本意是想建立一个更加公平而平等的社会,但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扼杀了个人权利和创造力,也扼杀了创造更美好生活的行动自由。所以最后,并没有实现所追求的社会目标。这是典型的好心办坏事。这样,就会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初衷相违背。所以,最好的预防办法,就是让多元主体参与决策,分担风险。通过制度层面的设计和完善,避免“好心办坏事”情况的发生,这一点非常重要。(记者 支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