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中国农村老人老无所养现象严重 养老模式亟待改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20/2012 07:03: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养老问题是家庭之痛,也是社会之痛

  时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田地荒芜、农村社会“空心化”现象令人担忧,农村养老更成了农民的一块“心病”。

  我老家一个远房爷爷,鳏居20余年。因家境困难,小儿子在外省当了上门女婿,大儿子因脑子有问题长年在外漂泊,对爷爷生活不问不管。爷爷自2008年初87岁时突然瘫痪在床到2010年底去世的两年多时间里,全靠乡邻们送些食物和水维持生命。我每次回老家,总要给他带点吃的,他也总是跟我说些悲伤的话:“唉,人老了难,子女没有能力更难。天老爷早该让我死了,留下这口气没人管实在造孽。”听我母亲说,爷爷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只要听到有人过路就喊,让人送点食物和水,他最后是被饿死的。

  再说我母亲。她今年74岁,患支气管炎10多年了。2009年,母亲因感冒导致支气管严重感染,入住我所在城市的最好医院治疗。经历重症监护室医生抢救及辅助治疗,半个月花掉了54000多元。还好,我有四兄弟,医疗费负担不是很大。今年1月,母亲旧病复发。从3日送往县人民医院救治到18日出院,花掉医疗费6400多元。好在老家农村实行了新农合,报销后个人仅支付1000多元。除夕夜,老家小弟打电话说母亲又病重,需到医院抢救,又将母亲送到医院。到2月20日,住院半月的母亲感觉病情好转又要求出院,我没办法,只得赶回去将她送回家。这次医疗费花掉了7400多元,个人支付了2000多元。2月23日,回家才3天的母亲病情又加重,要求到医院救治,于是我又请假跑回老家,将她送往县中医医院治疗。中医院几位医生听了胸音、把了脉后拒绝接收病人,说昨天晚上一个与我母亲一样病情的老年人,到医院第二天就死了。我与弟弟们商量后也不顾母亲反对(母亲担心死在城市火化,一直不肯到市医院治疗),就将她带到市里原来的医院,找到她的原主治医师给她看病。经过抢救,母亲病情得到控制,我们心里宽慰了许多,但估计这次又得花掉几万元医疗费。

  几经折腾,我深感身心疲惫。而更让我不安的,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我老家与我母亲同龄的长辈有65个,其中15人因子女缺乏经济能力或赡养不力,生活十分艰难,还有12人常年生病,难以得到及时治疗。目前,农村养老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公共养老设施几近空白。仅有的以乡(镇)为单位修建的敬老院,多半只接收“五保户”,而且设施相当落后,护理水平也跟不上,一些“五保户”还不愿往里住。

  我从母亲住院想到了社会养老。农村养老如此,城镇养老也好不到哪儿去。城镇没有建立专门的社会养老管理机构,各项制度安排跟不上,基础设施奇缺,居家养老仍是主流。这种传统养老模式难解老年空巢寂寞和生活上诸多不便的问题。10年、20年后,我们这代人(多数只有一个小孩)的孩子,能承受家庭养老之重吗?所以我到医院看母亲时,安慰同病房的老人说:“你们现在是幸福的,至少膝下都有几个儿女,经济上、精力上都比较好办;我们只有一个小孩,将来老了不仅孤独,而且小孩在经济和精力上都无法承受,大部分老年人只有到敬老院去生活。”说到这里,我心凄然。

  当今中国这种自发式的传统养老模式以及目前的养老现状,不仅是家庭之痛,也是社会之痛。

  湖南怀化市 莫开伟

   12下一页

  

  农村老人就怕生病

  前些日子,村上阿三伯88岁的老伴患病住院,住了十来天便出了院。阿三伯想让老伴继续治疗,可儿子对他说:“已经花了8000多,再待下去钱你拿出来!”这让阿三伯哑口无言,因为他根本拿不出钱。于是村民们纷纷议论,说阿三伯的老伴怕也就是个把月的事了。

  当地农民对老人“百年”的观念是:死要死得快,别拖累家人。一旦高龄老人突然患病,一般象征性地送医院治疗,以免村上的人和亲戚朋友说子女不孝,落下话柄。如果感觉花费太大或根本只是拖时间,就只好出院甚至准备后事。农村老人不怕老,怕的是生病没钱治没人照顾。到了晚年,老人生活全靠子孙良心,若遇上不孝子孙,那真是悲惨万分了。

  自从每月能领到110元养老金后,村上60岁以上的老人都非常开心,说全靠国家过活,平常买菜抽烟喝茶买药就指着这点钱了。钱不多,可在老人们心里却异常温暖,因为平时儿女也不见得每月能给100元钱。在老人们眼里,国家这个平时模糊的概念此时甚至比儿女都亲,可一旦生病住院,国家就鞭长莫及了。所以老人们盼身体健康无痛无病,真的到了那么一天,只希望一觉睡下去再也不睁眼,这算是最有福气的死法了。

  生活在农村20多年,我目睹了太多老人病无所医、老无所依的情况。每每想到那些苍老的面孔,心里好痛好痛。

  浙江桐乡市 姚孝平

  张阿姨的苦恼

  我家在湖北巴东县城,是山区。寒假回家串门,听一位姓张的阿姨讲到了她面临的“养老困境”。她的大家庭包括双方4位60多岁的老人。老人们都在农村,已失去了劳动能力,还多多少少有些病。她有个读高中的女儿,正在准备高考;她自己的妹妹在外地打工。张阿姨和丈夫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每月的收入加起来不超过2000元。她说:“这样的收入一方面要供一家三口的基本生活和女儿的高中花费,马上就要面临女儿读大学的大额花费,还要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双方父母!”其经济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本来经济上的负担已够让她头疼,她每周还必须抽时间回家照料父母的基本生活,顺便要买点水果、蔬菜和药,请假太多耽误工作又要扣工资。张阿姨说:“实在没办法,动过念头送父母去养老院,这样只多花点钱吧!但丈夫一听,立马义正词严地说:‘不孝!等着别人数落你,看你脸往哪儿搁!’碰了一鼻子灰后,我就再也没提过这事。哎……”在场的亲戚朋友似乎都能体会到她这种无奈,甚至也有相同的无奈,却都不吭声,因为家乡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是子女赡养老人的家庭养老模式,都认为这样才是尽孝道。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如今“4+2+1”型的家庭非常普遍,加之社会压力的增大,家庭养老这种模式让不少夹在老人和孩子、工作和家庭中的人感到不堪重负。所以,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亟待改变。

  中国人民大学 郑海鸥

  一个普通家庭的养老困扰

  对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带来的问题,我的战友欧阳体会颇深。

  欧阳从部队转业到省政府机关工作,妻子在一家企业上班。欧阳在安徽老家有年迈的父母,南京有岳父岳母,老人均已过古稀之年,女儿今年上初中三年级,可谓上有老下有小。

  由于工作性质决定,欧阳经常要出差、加班加点,常常得“一心挂两头”。母亲患有严重高血压和哮喘,他很担心,但因分隔两地,惟有逢年过节才能去老家看望父母。

  一天夜里,父亲因胆结石发作,疼得在床上直打滚,瘦小的母亲用板车将父亲拉到乡医院。因为乡卫生院医疗水平有限,医生便建议转到市医院手术。母亲只好摸黑深一脚浅一脚地找到一位开三轮车的亲戚,连夜将老伴送到了市医院。还有一次,父亲在骑自行车去乡村集市的路上,被汽车撞了,腿部缝了7针,在家躺了近一个月,身体才慢慢恢复。这些事情都是欧阳回家探望父母时从邻居口中得知的。

  欧阳也想将父母接到城里来住,但父母说在城里生活不习惯,而且欧阳自己忙工作、忙孩子,有时候出差在外,也照顾不了父母,更重要的原因是,欧阳转业那年已经取消福利分房,他靠积蓄在南京买了套50多平方米的住房,一家三口还能凑合着住,要是父母过来肯定会拥挤不堪。妻子所在的企业效益一般,有限的工资除了供孩子上学,上补习班、兴趣班,每次回家还要向父母孝敬一点。岳父体弱多病,虽然参加了医保,但自己承担的医疗费也不少,欧阳也要隔三岔五地在经济上给岳父母补贴一点,家里基本没有结余的钱了。

  工作、孩子、4位老人,对欧阳来说,无论是精神压力还是经济压力都可想而知。

  江苏南京市 方 敏

  城乡养老制度差距大

  最近我回湖南常德农村老家,发现农村老人老无所养现象比较普遍,令人担忧。我曾看到一位八旬左右老爹,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扶着扁担,颤颤悠悠地担着半担粪水去菜园浇菜。我关心地对他说:“老人家,您路都走不稳,还浇什么菜啊!”老人放下担子,好不容易缓过一口气来,“人没死,要吃啊!”我问:“您老没有养老金啊?”老人无可奈何地摇摇头:“每月65元钱,有了米钱没菜钱!”我又问:“您崽不管你?”老人叹了口气说:“崽倒有三个,一个自己60多了,一个是残疾,还有一个前些年好不容易送他读完大学到国家厂矿上班,去年破产下岗了。他们个个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还有能力顾得了我们?”

  晚上,我和村支书聊天,他告诉我,这位老汉的情况在村子里还不算最差的,农村老人老无所养现象相当严重,村里2000多人中,60岁以上的有400多人,其中不少是无人供养的孤寡老人,他们大多体弱多病,虽然每月有几十元农村低保金或百来元五保金,但要解决其穿衣吃饭看病问题无异于杯水车薪。

  这种状况反映出城乡养老制度存在巨大差异。政府公务员、教师退休养老金一般都有好几千元,退休工人一般每月也有一两千元,而农民老了却没有退休金,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才有55元—65元生活补贴。工人退休后生病有医疗保障,门诊住院都能报销一大部分,而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却较低。

  农村过去那种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如今已面临困境,亟待探索、制定一套城乡一体发展、公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养老制度来。

  湖南桃江县 朱金良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