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贵州遵义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余庆县满溪村农民多功能信息服务站。 鲍光翔 摄
图为贵州遵义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余庆县满溪村金橘园社区。 张元 摄
中新网3月19日电 题:贵州创新社会管理 9000余村旧貌换新颜
作者 张一凡 鲍光翔
“有女不嫁罗家坡,爬上山顶打哆嗦。满山都是干沙地,井水不够一家喝。”这首民谣曾是“四在农家”发源地余庆县罗家坡的真实写照。如今,一排排整齐的小木楼伫立,通村公路直达家门口,村里投资修建的蓄水池将干净卫生的饮用水送到各家各户,满山翠绿的橘子树向人们展示着村民们生活的新希望。
贵州省创新社会管理,以“四在农家”为依托探索基层建设新路子。经过10年的发展,创建活动已覆盖全省9000多个行政村,受益农民近千万。其中发源地遵义市已创建“四在农家”示范点9212个,覆盖全市232个乡镇、1700多个乡村,受益农民达528万,占全市农民的82.6%。
“富”字当头 夯实基础
位于大山之中的罗家坡,海拔较高,交通闭塞。在没有修建通村公路之前,崎岖的山路成为了罗家坡和外界联系的最大障碍,很多村民甚至是几年都难得去一趟几十公里外的县城。而且,这里的土壤多为沙地,一方面导致土壤贫瘠,粮食作物基本无法在这里生长,仅靠种植一些玉米,收成十分的差。另一方面,沙地涵养水源能力极差,导致罗家坡水源缺乏,连村民生活饮用都无法保障。
罗家坡村民组长周青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罗家坡的百姓收入微薄,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在贫困的重压之下,罗家坡的干部群众萌生改变生活的迫切愿望。
在前任老支书周修平的带领之下,罗家坡百姓集资投劳修建通村公路,1992年正式修通。也正是这条路改变了罗家坡。1993年罗家坡修通两条明渠,将水源引上罗家坡,解决了人畜饮水和灌溉。为彻底改变生活贫困的面貌,罗家坡百姓抛开传统的玉米种植,开始种植红金橘和蜜橘,取得很好的收益。现在罗家坡人均年收入最少的都有5000多了,最高的年收入已经上万了,周青告诉记者。
这绝不是个例,开展“四在农家”创建以来,遵义市各县(市、区)农村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据了解,遵义市已有多个县(市、区)如余庆、仁怀等,农民人均年收入突破5000元。
遵义市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遵义已成立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1000余个,建立各类交易市场300多个,实现农产品交易40多亿元。同时遵义市还积极抓好农业技术化应用推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农业经济发展。
“学”字为本 育新农民
在余庆县白泥镇金橘园社区,记者看到社区里设立了农民网吧和农家书屋。农家书屋里几个书架摆满了上千册图书,内容包含种植、养殖技术,休闲娱乐等等。在农民网吧,免费为农民提供远程教育培训、农经网信息和政策、科技、法律等方面的远程帮扶。白泥镇副镇长刘胜荣告诉记者,每天吃完午饭后,就会有很多的农民来到农家书屋和网吧,在这里学习和娱乐。
在罗家坡,周青告诉记者,通过政府组织的学习和培训,全村已经有约200名村民成为义务技术指导员,对在种植上遇到困难的群众给予技术指导,通过互相帮扶指导,越来越多的村民掌握实用的种植技术。
据遵义市文明办主任廖昆介绍,遵义市仅2010年就投入经费380多万元,对农民进行技术普及培训78万次。依托村民学校、农民文化家园、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现代远程教育等宣传教育阵地,对农民进行适用技术培训和形势政策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在遵义“千乡万村书库”、“农家书屋”、“村寨庭院学校”已成为广大农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大批农民通过培训学习到实用的农业知识,走上致富的道路。
“乐”为动力 共享幸福
余庆县白泥镇赵家沟新村是一个在荒山沟上重新规划建设起来的新村,住户都是从余庆县各村寨搬迁过来的,邻里之间互不相识,关系疏远。
2009年新村开始创建后,杨在前被大家共同推选出来做村长,被大家戏称为杨“沟长”。杨沟长带领村民成立管理小组,新村事务由管理小组民主协商后再召集大家一起讨论最后拿出意见。
为融洽住户关系,不管谁家办酒的时候,杨沟长都召集大家一起来帮忙。村里面还组织成立了龙灯协会,由新村住户组成,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龙灯协会的成员们都会在村里面舞起龙灯,为村里增添几分欢乐气氛。在赵家沟新村,配套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健身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们能够在此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愉悦身心。
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是“四在农家”的重要目的之一。2011年遵义市实为群众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2072场。2011年端午节期间还举办了“遵义市第五届农民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周”,开展了农民生产技能、农特产品展示、农民家庭才艺、乡村歌手红歌赛、趣味体育比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知识抢答、“四在农家”摄影大赛、农民书画展示、龙舟赛等多项活动,深受农民朋友喜爱。
“美”为目标 改善生活
走进遵义市余庆县的农村,一排排整齐靓丽的小楼伫立,小溪绕村而过,体育健身设施齐全,环境干净卫生。清幽、宁静、舒适,这一切让人无法将它与农村联系在一起。
“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烧饭不用材,村寨亮起来”是几代遵义农村人梦寐以求的,而现在这一切正在慢慢实现。
以“四有五通三改三建”为契机,遵义不断改善全市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变。
据遵义市文明办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遵义市完成“黔北民居”风貌改造1000余户,凝聚着智慧和悠久历史文化的黔北新民居,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标志和符号。新建住宅实现了乡乡通油路,94%的行政村通公路,农村电网改造和沼气池建设,使能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9%。同时遵义市还加强了创建点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广泛开展绿化评比活动,建设绿色生活空间;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主要通道和公共场所设置路灯等亮化设施,美化新村环境。(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