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3月14日电 (张彬)在甘、陕、宁交界的甘肃环县秦庄乡白塬畔村,村民常拉着电工的手说“吃碗面再走”,而在农网改造过程中,村民和电工的关系却远没有这么“和谐”,往往一根电线杆就会招来骂声。
这个被称为“鸡鸣三省”的甘肃环县秦庄乡的小山村,距离县城90余公里,在蜿蜒环绕的大山深处。日前,听说“电工”来了,不少村民主动走出家门来夹道欢迎。“电工对村里的正常用电贡献很大,电网改造后,村民和电工早就成了朋友,隔一段时间不来就会念叨。”秦庄乡党委书记王晓莹说。
2011年,新一轮农村电网的改造升级工程在甘肃边远山区启动,一根根崭新的电线杆如接力棒般向深山更深处的农户延伸,杆上四根线取代了原来的两根线,裸露的电线“穿”上了绝缘衣,解决了农村电力线路及设备老化、供电能力不足等问题,惠及了甘肃广大偏远山区的农村家庭。
“要让群众理解这是造福他们的事情,就必须发挥‘三千’精神——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方百计。”甘肃平凉市安国供电所所长潘红旭说,把电网改好,让村民们真正见到实惠,才是最有力的说服。
谈到电网改造过程中的艰辛,甘肃基层供电公司电工李宏说,最大的困难便是村民对其工作的不理解。“电线杆立的位置不合适了,村民就会有意见。曾经有人坚持说电线杆立在祖坟附近,坏了他们家的风水,天天过来吵闹。”
“我只能笑着做工作,不敢对着干。”李宏这样表述他的酸楚。国家电网公司规定各地供电所提供24小时电力故障报修服务,城区范围内发生电力故障抢修人员45分钟内必须到达,农村地区90分钟。“而我们管辖的范围大多是山大沟深的区域,即便是不下雨下雪,也要走一两个小时,接到报修电话肯定超过45分钟,村民就会埋怨”。
记者注意到,甘肃陇东地区的农户居住十分分散,户与户之间有的相距三五百米,有的一两公里,有的甚至是5公里左右,好几个山头只居住一户人家。说是一个村子,最集中的也就10来户人家。“一根电线杆要10到15个人才能立起来”环县电力局副局长杨俊琪称,平地里可用吊车立杆,但山区受地形限制只能靠“人力”。
深蓝色的工作服、黄色的安全帽上均已污渍斑斑,手上的“白”手套也早已辨不清颜色,绝缘鞋磨得很旧,腰上挎着从未取下的“五大件”。记者第一次见到李宏时,他正准备爬杆进行故障检修,腰里系上安全带,脚蹬上“U形”脚扣,“三下五除二”便爬上了10米高的杆顶,轻松地如同普通人在路上行走。
甘肃东部的冬天,最低温度达零下17度。“穿着军大衣,最长能在杆子上待两个小时。”李宏的右手由于长期的劳作有些变形,骨节很突兀,发黄的手心长满了厚厚的茧子。此外,他还患有轻微的偏头痛、关节炎。谈起电工们的“职业病”,李宏搓着手,笑着说“每个人都这样,早就习惯了”。
早7点开工,晚7点收工,中午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里吃点自己带的干粮,这便是参与农网改造的一线电工们一天的生活。平时,李宏还负责修理故障、抄表、春检等日常工作,同所里的其余11名电工一起,维护着9670户的日常用电。李宏今年34岁,从事电工15年来,他的打扮从来没有变过,因为电工的工作性质决定他必须随时出发。
细数电工的艰辛,李宏说并无抱怨之意,也没想过放弃。他只是浅浅地笑着,用“干一行爱一行”几个字概括了对这个行业最朴素的爱和坚守。(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