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际动态>  正文

叙利亚反对派热切盼望西方援军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2/24/2012 13:07:00   来源:新华网

  

“叙利亚之友”会议24日在突尼斯举行。那里曾是“阿拉伯之春” 开始的地方。包括欧美和阿拉伯国家在内的70多个国家出席会议,但参加者名单上没有叙利亚政府的名字。有人将此称为“新慕尼黑会议”,但更多媒体想到是此前的“利比亚之友”会议。正是在那场峰会上,西方做出军事干预利比亚的决定。现在世界似乎又听到同样的“集结号”。22日,两名西方记者在叙利亚的霍姆斯遇难。这和每天发生在当地的伤亡一起,被认为增加了西方的怒火和“赌注”。在国际社会,要求叙利亚停止流血冲突的呼声越喊越高,认为军事干预是好主意的却没那么多。有美国媒体警告说,叙利亚看起来像利比亚的翻版,实际上却完全不同,如果西方不想再受一次伊拉克的教训,最好赶紧忘掉军事干预的想法。

不安在各国入叙记者间蔓延

“记者之死让西方愤怒”,23日,英国广播公司的这一标题概括了西方对叙利亚的最新情绪。美国《华尔街日报》称, 22日,在叙利亚霍姆斯所遭受的狂轰滥炸中,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和法国杂志《巴黎竞赛》的两位记者遇难。这令岌岌可危的叙利亚局势一触即发。

英国22日传召叙利亚驻伦敦大使提出抗议,并要求遇难者的遗体被遣送回国。法国外长朱佩说, “大马士革欠我们一个说法”。日本TBS电视台23日评论称,西方记者遇难让欧美声讨叙利亚政府的呼声再次高涨。而且,这一论调将为它们武力干涉叙利亚制造舆论条件和民意支持。

记者遇难的消息传出后,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说,叙利亚方面曾下令对入叙记者“格杀勿论”。该报称,黎巴嫩情报人员截获了一段叙利亚军官间的通讯,记录显示,叙利亚士兵接到过轰炸临时媒体中心的指令。如果成功杀死记者,叙利亚政府将说,记者是在军方与恐怖分子交火中意外身亡的。

这种听上去有点耸动的说法并未得到证实,但不安在各国入叙记者间迅速蔓延。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很多媒体记者都接到总部要求他们撤离叙利亚的指示。那些原本准备进入叙利亚的外国记者,现在谨慎了很多。关于英法记者遇难原因的各种传言满天飞,记者们互相提醒,不要随便打海事卫星电话,而且用一次就换一个地方。因为大家认为这两名记者之前把海事卫星电话架在房顶上,在使用时成了打击目标。

事实上,两名遇难西方记者进入叙利亚的道路,《环球时报》记者也刚刚走过,即经贝卡谷地进叙境内。贝卡谷地是黎巴嫩中部的高原谷地,东距叙边界约16公里。黎首都贝鲁特至叙首都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横穿谷地,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贝卡谷地首府扎赫勒,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叙反对派人士22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整个贝卡谷地现在已是巴沙尔政权的心病,因为这里成了叙境内反政府武装获得武器装备最关键的通道。部分内战时期囤积的美制武器现在成箱成批地输入叙利亚,直达霍姆斯。”贝卡谷地还是叙境内受伤平民和“叙利亚自由军”伤员的重要中转站。

叙政府军从黎巴嫩边境开始就设卡挖阵地,但和上次来这里相比,记者明显感觉到边防人员信心不足,工作松懈。比如检查行李时,只要在证件或护照内夹上500至1000叙镑,就能一路畅通。带记者入关的黎巴嫩司机说:“他们要这个钱,而且要起来毫不掩饰。”更重要的是,输送武器走的并不是国际公路,而是只有走私者才知道的山区小径。多数外国记者走的是同运输武器、伤员一样的小路,再由“叙利亚自由军”一路护送到霍姆斯。贝卡谷地的媒体人士说:“如果你愿意,前往叙利亚直到霍姆斯一点也不难,因为反对派现在急需媒体报道里面的情况,以赢得国际社会支持。”

这两天,叙利亚的局势明显紧张许多。经贝卡谷地送往黎巴嫩的黎波里(叙反对派大本营)的伤员人数增加说明,叙政府军加大了打击力度。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23日报道称,当天,叙利亚大地依然“血雨腥风”,四处枪声阵阵炮声隆隆,恐怖弥漫。叙反对派组织“叙利亚革命总机构”说,叙军早前与武装人员发生的冲突又造成97人死亡,仅在霍姆斯就有60多人丧生。

英国《金融时报》23日报道说,叙政府军袭击霍姆斯所造成的伤亡,增加了“叙利亚之友”的赌注。这个主要由反巴沙尔政权的西方和中东国家组成的国际团体,定于24日在突尼斯会晤,讨论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可以做些什么。

“这是西方军事干预叙利亚的转折点”,这样的猜测越来越多。英国路透社说, “叙利亚之友”很容易勾起大家关于“利比亚之友”的回忆,正是在那场峰会上,西方做出军事干预利比亚的决定。“中东在线”网站称,70多个国家参与的会议将为下一步解决叙利亚问题“定调”,向叙反对派提供支援,甚至武装反对派都是重要议题。

22日,叙利亚反对派“叙利亚全国委员会”一名高官说:“我们真的快要认为军事干预是唯一解决办法了。目前有两种选择,一是军事干预,一是长期内战。”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在叙外国记者圈中,盛传美欧和土耳其已经敲定军事打击叙利亚的消息。

不过,参会各国目的不尽相同。报道这一消息的美国彭博社23日称,美国不希望发生军事冲突,卡塔尔建议向反对派提供武装,法国则提出建人道主义援助走廊。美国中东问题专家史蒂文·黑德曼说,法国其实就是将“禁飞区”换了个新说法。路透社评论说,如今叙利亚局势就像从镜子中看20年前的波斯尼亚战争。波斯里亚本是南联盟一个小加盟共和国,却引发了北约门口的一场危机。对该国的干预始于在邻国克罗地亚建人道主义援助走廊和联合国保护区。

“时针滴答叙利亚”,美国《波士顿先驱报》23日社论以此为题,说明拯救叙利亚人民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并对美国政府至今的表现颇为不满。文章说,像利比亚战争一样,美国再一次坐到后座,前座则留给法国。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说,西方记者遇难的悲剧又一次证明巴沙尔政府的“无耻残暴”,值得注意的是,说这话的既不是总统奥巴马,也不是国务卿希拉里。再看看法国总统说了什么,他说, “受够了,这个政权(巴沙尔)必须下台”。

俄罗斯21日宣布,拒绝参加“叙利亚之友”会议。俄英语新闻台RT23日报道说,根据俄罗斯掌握的消息,部分西方国家和阿拉伯国家已在会议前举行了小范围碰头,准备好声明文件,其他与会国则被要求为此签字。而且,这份文件的制定缺少叙利亚当局这个关键角色。俄总统 22日同伊朗总统、伊拉克总理等领导人通电话商谈,就拒绝外国干涉叙利亚达成一致。日本《朝日新闻》评论说,俄方也用联络“友人”的方式与欧美抗衡。

“帮叙利亚但不要战争”,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1日的文章中,学者马克· 林奇鲜明地表达了反战立场。林奇说,美国国内海量媒体和各界人士都鼓动武装 “叙利亚自由军”。目前外界公认的军事选项有五种:建立禁飞区、实施战术性空袭、建立安全区、设立武装观察员以及武装叙利亚反对派。前四项无一例外会使事态升级,并最终失败,而武装反对派会令叙利亚社会变得更加分裂。

《法国西部》杂志23日的社论提醒西方,在“阿拉伯之春”中许多强权被推倒,但被推翻或动摇的清一色是世俗政体。当初布什在中东发动反恐战争,打出的是“警惕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号,可如今 “阿拉伯民族主义”因为沙特、卡塔尔的突出作用愈发强大。文章说,主张将叙问题 “国际化”的西方应认真汲取教训,因为中东这团乱麻实在太复杂。

中国是否出席“叙利亚之友”会议呢? 2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仍在对该会议的作用和机制等进行进一步研究。对此,有西方媒体猜测,中国立场发生了转变。英国《金融时报》说,中国在这件事上没有与俄罗斯站到一起。此举显示莫斯科与北京之间出现了一个较小但潜在意义重大的政治分歧。

但23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专家都认为,中国的立场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做法可以更灵活。中国社科院中东研究室主任王京烈教授说,有人将这次会议称为“新慕尼黑会议”,因为时间、地点和历史环境不同,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但此次会议的确不具备广泛代表性。所以,中国更应该坚持原则和立场。

据俄外交部消息,由俄方倡议,俄外长拉夫罗夫和中国外长杨洁篪23日通电话探讨了叙局势斡旋问题,“双方重申了两国立场的共同点,一贯主张开展排除外国干涉叙事务的和平斡旋,当局和反对派应该不预设任何先决条件启动包含式对话。双方探讨了为此目的可能采取的步骤”。 “德国情报网”评论说,许多不同的利益正在决定叙利亚未来,“叙利亚之友”会议或许是个转折点,中俄态度再次受到关注。(本报赴叙利亚特派记者 邱永峥 刘畅 本报驻外记者联合报道 刘洋毕 方圆 甄翔 柳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