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条块分割”让太湖治理内耗过甚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2/02/2012 08:42:55   来源:广州日报

江苏省无锡市鼋头渚风景区太湖边部分水域积聚了大量的蓝藻。(资料图)

  太湖流域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治理,江苏每年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太湖治理。至2011年年底,5年间,投入100亿元从太湖打捞蓝藻达280万吨,但蓝藻依然每年爆发(2月1日《广州日报》)。

  太湖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脏”。水脏了,当然是治污。治污工程一茬又一茬,一边是砸钱整治,一边是污染延续,终于积重难返。

  据说比照国外的经验,解决湖泊含磷过高、使湖水变清,需要耗时20至30年。问题是,这20年的时间能不能解决一些、一点问题?上百亿的投入不是小数字,悲催的是,“流域内污染企业的整治,只能由各地方政府出面管理;太湖流域管理局的职责权限仅在于水质方面,对于污染源,只能向当地政府提供建议”——多头管理、管而不清的治理机制,除了隔靴搔痒又能如何?

  真正治理太湖的办法,无非两条路径:一是打破区域隔阂,以更高层级的行政权责,整合地方治理权限,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状;二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的问题。问题的背后,无非还是地方经济和青山碧水的纠结。当年,途经瑞士、德国、法国、荷兰等9国的莱茵河,也一度因为水污染,被世界称为“欧洲下水道”、“欧洲公共厕所”。但若干年后,莱茵河摇身成为跨流域河道治污样板,个中智慧,无非是得力的协调机制与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这值得太湖治理者借鉴。(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