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良心人物”奖是对良心底线的救赎?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19/2011 07:54:30   来源:红网

12月17日,“2011平凡的良心”颁奖盛典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

  面对被车两次碾轧、18位路人漠然无视的2岁小悦悦,挺身而出的拾荒阿姨陈贤妹昨晚获“良心人物”奖。17日晚,“2011平凡的良心”颁奖盛典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10位“良心人物”脱颖而出。(12月18日《新京报》)

  对这10位“良心人物”,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小悦悦事件”中的拾荒阿姨陈贤妹。陈阿姨的获奖感言很简单,也很坦率:“多谢大家,我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在此,笔者为何用“坦率”而不是“谦虚”?实乃陈阿姨的“挺身而出”不是在一个惊人的高度上,而是坚守了良心的底线。我想,陈阿姨也一定是这样想的。

  但是,不能因为坚守良心的底线就失去了高尚,在良心底线普遍失守的社会现实下,在举手之劳成为18比1的选择结果时,其中之“一”,无疑是脱颖而出的英雄。世间万物,本来以稀为贵,陈阿姨理所当然属于还没有被这个冷漠社会淹没的“金子”。

  然而,面对“2011平凡的良心”颁奖盛典,就陈阿姨的动人事迹而言,我们在仰视这位“良心人物”时,是不是会因自己的过分卑微无地自容?这毕竟不是在弘扬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英雄事迹,而是证明在某个社会底层的角落里,还有良心存在。这无疑是对良心底线的救赎,而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典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悲哀。

  我们好不容易发现了“2011平凡的良心”,而体现在助人为乐上的“良心”,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是基本的人性文化,几乎俯首可拾。但在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这种人类的美德反而成了珍稀的社会资源,充分暴露出社会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的堕落。虽说功利社会必然导致急功近利,但对遇难者施以举手之劳毕竟不需要极大的物质支撑。就拿“小悦悦事件”中的陈阿姨来说,并不具有比一般人更多的物质财富,只要良心尚存,就不难做到。

  那么,社会的冷漠是不是来自这微乎其微的利益得失?事实并非如此。助人为乐涉及的不是利益得失,而是利害得失。面对被车两次碾轧的小悦悦,18比1的不同选择,其中绝对的多数,不能不说是有一定代表性的,这应该是社会屡现“好人不得好报”的荒唐剧,把人逼的如此“老于世故”。

  “良心”既然已经临近濒危,举手之劳已经显得出类拔萃,“2011平凡的良心”颁奖活动,势必成为这个冷漠社会里的一股暖流。那么,“良心人物”奖能否唤起社会良心发现?这除了唤醒一部分人的道德良知,脱离利益贪婪下的损人利已外,还要有制度的保障。“良心人物”只是一个正面的榜样,而在人们对助人为乐还心有余悸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必须下功夫厘清那些错综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后者更显得重要。因为,关于起码的“良心”,还没有涉及很大的利益得失,即使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人的本性还不至于堕落到连举手之劳都那么吝啬的程度。而在“小悦悦事件”中“脱颖而出”的陈阿姨,不可能接受过太专业的道德教育,而18位冷漠的路人,也非社会败类,问题取决于社会经验带来的社会态度。而所谓的“社会经验”,就是由社会现状下的社会实践获得的。

  因此,笔者希望的良心发现,是指整个社会的觉醒,包括社会制度和自然人。“2011平凡的良心”颁奖只是发现了“良心”,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尚存的社会美德,让我们意识到良心的珍贵和稀缺,从而通过道德的彰显和制度的保障,让整个社会良心发现。这不啻是对这个逐渐冷漠的社会亟不可待的救赎。(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