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萝卜哥的“幸运”无可复制(组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05/2011 10:31:18   来源:国际在线

“萝卜哥”的肩膀上扛着对明天的期待。 胡影 摄

爱心市民驱车前往购买红薯,“萝卜哥”帮忙装车。 胡影 摄

“萝卜哥”不断接到爱心订单。 胡影 摄

  河南滑县一名在郑州黄河滩区租地种田的普通农民,因为近日自家60亩地的40万斤萝卜遭遇“卖难”,免费送给市民时被哄抢而蹿红网络。12月3日,郑州威尼斯水城小区的社区志愿者为“萝卜哥”摆起了红薯摊,帮助他卖红薯,一上午卖出3万斤。(12月4日新华网)

  40万斤萝卜,收购价四五分一斤,即便这个价格,还是出手困难,于是韩洪刚一气之下干脆拿萝卜做了慈善。农民在送、市民在抢,一片狼藉的萝卜地和情何以堪的恻隐心具有了鲜明的新闻价值,“关注就是出路”,于是收购商来了、志愿者来了,韩洪刚地里那些没有被顺手牵羊的农副产品于是有了光明的销路。

  好心有了好报,故事很温暖。仔细一想,萝卜哥的“幸运”却寓意着更多的悲凉:几十亩地种萝卜的绝不止韩洪刚一人,数十、乃至上百万斤萝卜不是烂在地里就是葬送在推土机下,它们的成本,就活该成就了农产品市场如过山车般的命运?在中国农村,如韩洪刚般辛劳的农民多如牛毛,他们也很善良,他们也愿意把绝望的萝卜送给陌生人(只不过还没有意识到媒体渠道的重要性),志愿者或者热心的中间渠道能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和萝卜一样滞销的还有白菜、红薯等,菜贱伤农的农村和菜贵如金的超市能靠“媒体舆论”纾解其间长期的断裂与失衡?

  农业产业化的短板,不是“爱心”能补漏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萝卜哥的幸运对其他农民来说,是永远不能复制的“成功”——即便对萝卜哥而言,明年、或者后年,一旦舆论关注不再,他一个人又能卖出多少萝卜与红薯呢?这就好比媒体对白血病患儿的拯救,是善意,却非稳态,而如果社会都把解决患儿危难的希望寄托子在媒体救济的路径上,善心迟早会不堪疲累——正解在哪里?显然是健全公正的医疗保障制度。同理,对于“萝卜哥们”的命运,华丽逆转的不是媒体呼吁之后的零散救济,而是究责职能部门的失职、寻求制度正义的回应。

  几十亩地种了萝卜,地方农业服务指导部门知情吗?前期干预与分析到位了吗?面对数十万斤萝卜滞销的现状,农业产业协调部门作为了吗?采取了哪些应急或常态的补救措施呢?……如果农业仍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原始阶段,农业产业化的号角怎么好意思吹得那么响亮?说了这么多年的“农超对接”、“农社对接”,超市的萝卜五六毛一斤,地头的萝卜四五分还没市场,是相关制度溃坏了还是制度根本就没有构建起来?

  不要羡慕萝卜哥,因为萝卜哥只是个不靠谱的传说。现代农业转型在萝卜哥的寓言里,处处夹杂着不可思议的纰漏——萝卜哥,不过是充满喜感的一个悲剧符号罢了。(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