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中国首批“90后”大学毕业生面对空前就业压力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01/2011 16:18:3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合肥12月1日电(记者蔡敏)中国首批“90后”大学生即将毕业进入职场。这批被一些舆论贴上“前卫、个性、叛逆、自我”标签的年轻人,在岁末年初的招聘季里奔波于大小城市寻找岗位,首次感受到空前就业压力。

  21岁的杨琼明年即将从合肥学院本科毕业。她第一次在招聘会上看到各种信息时震惊地发现,寒窗十六年后,她的工资可能还不及外出打工的同乡。

  “我父亲在上海的建筑工地打工,日薪能达到200元左右,而我跑遍了合肥的招聘会,很少有适合我的企业工资开到3000元以上。”杨琼说,“如果能重新选择,我可能会放弃当初的录取通知书。”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比上年增加20万。加上前两年200万没有实现就业的人数,今年累计有近千万大学生要找工作。

  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中国,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工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提高、某些行业之间工资趋同等现象,大学毕业生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

  出生于上个世纪最后一个十年的这批年轻人从小就在独生子女政策下成长,在相对优越的物质环境中生活。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他们与“70后”“80后”相比,表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择业观。

  安徽农业大学赵娟拿出一个ipad整理上课笔记。她说,现在我能找到的工作不吃不喝攒两个月才能买个ipad,所以我打算考研,看看读研后能不能为自己的未来“增值”。

  “要为自己而活,工作只是一部分,不能让一份勉强凑合的工作成为自己的负担。”赵娟说。

  安徽省社科院知名社会学者王开玉指出,大量社会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这种坚持自我、自由的意识非常强。

  合肥市高新区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总杨新平则介绍说,“90后”大学毕业生还表现出强烈的推销意识。“70后”“80后”毕业生前来应聘被拒绝后,对方往往比较服从。不少“90后”年轻人被拒绝后并不急于离开,而是坚持介绍自己,有强烈的主动争取意识,言语更自信、大胆。

  更多的“90后”大学生择业更为务实。

  “上大学以来我一直在打工,各种各样的活都干过,甚至送快递、在工地帮忙。我不排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只要有一个适合的舞台,我就能规划出美好的未来。”艺术系的大学生朱含熙说,“这几年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我们要勇于面对社会现实,勇于从社会底层做起。”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沈正赋认为,相当比例的“90后”大学生求职心态更加实际,关注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关注岗位中自身有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待遇可能并不是第一位考虑的要素。

  “这一代的孩子,可能在‘80后’的学长身上,看到了求职的艰难,懂得了如何调整自己,适应社会。”沈正赋说。

  王开玉说,大学生的优势在于拥有完备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尽管短期看来,一些毕业生的收入可能不如农民工,但从职业发展潜力来说,和长期从事简单工种、重复劳动的农民工没有可比性。

  “广大应届毕业生要充分认清自身优势,求职时事先做好长远职业规划,做好应对挫折的准备,不要简单用薪水来衡量一份工作的价值。”王开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