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巡一号”模型
“天巡一号”全体成员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赵毅摄
大学里放出小卫星
如果按照大小论资排辈,“天巡一号”只能算卫星中的婴幼儿。这颗只有61公斤重的小家伙,身高还不到1米,腰围刚过2米,看上去就像一个积木玩具。
它的设计者更是航天界的小字辈。20多名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在校学生和青年教师组成了“天巡一号”项目组。除了总设计师,这群年轻人的平均年龄只有32岁,大部分是“80后”,年龄最小的只有26岁。
可别小看这个“80后”玩出来的迷你卫星。自从2011年11月9日一飞冲天后,小家伙已经在500千米之外的大气层绕着地球转了300多圈。在预定轨道上,这个长相颇似飞机头的小东西灵活地调整着娇小身躯,不断发来太空旅行照。在那些没有云彩“捣乱”的照片中,无论是山脊峻峭的青藏高原,还是海岸绵延的澳大利亚,甚至美国小镇的街道都清晰可见。
14间办公室和一个总设计师凑成的家底
不过,说起“天巡一号”项目组的成立,副总设计师张翔用“白手起家”来形容。2005年7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式启动了这一项目,委任了一位总设计师,又在行政楼7层腾出14间办公室,算是凑齐了家底。
按照时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岩的说法,这所1993年由南京航空学院更名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校,一直没有做到“名副其实”。航空是指人类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活动,所使用的飞机、直升机、飞艇和气球等飞行器统称为航空器。航天是人类冲出地球大气层,到宇宙太空中的活动,它所使用的是航天器及其运载火箭。
对于胡海岩来说,航天研究正是自己所掌舵大学的“短腿”,他希望借助研发微小卫星的机会,把这条“短腿”补起来。
因此,在“天巡一号”的团队中,许多人没有任何航天研究的经验。张翔是航空制造方向的工程师,常务副总设计师康国华的本行是飞机导航,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卫星。
负责卫星姿态控制的刘海颖最初是材料学的硕士研究生。3年前,他在学校网站上看到了一则“招兵买马”的信息,只觉得“卫星是很玄的东西”。为了尽快熟悉这块未知领域,这个25岁的小伙子把图书馆里所有相关专业的期刊和资料看了一遍,而购买的书籍、打印的材料更是不计其数。
每天早上8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新研究院3楼的会议室就热闹起来了。一张长桌和20多个年轻人将10多平方米的房间塞得满满当当。每个人都要汇报自己任务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然后一起讨论解决方案,再布置新一天的任务。小小的会议室没有博士、硕士或者教授、研究员之分,“谁想到什么,张嘴就说出来”。有时候,一个问题要反复讨论十几次,还会引发不小的争执,以至于“面红耳赤地冲出会议室”。
对康国华来说,吵架可谓家常便饭,“有一次为了一个姿态控制方案的问题,我们吵得整层楼都能听见。最后一位领导冲过来,让我们小声点儿”。
这些年轻人逐渐发现,自己所参与的研究并不简单。一般来说,10公斤以下的卫星是纳卫星,也叫皮星,10到100公斤的卫星是微小卫星,100公斤到1吨的是小卫星。此前,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相继成为有能力研制卫星的高校。
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一位工程师介绍,相比功能全面的大卫星,小卫星开发周期短,容易制造,便于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并利用大型火箭发射卫星的剩余能力进行搭载发射。目前,中国小卫星的研制能力还未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小卫星还能编组工作,在单轨道或多轨道平面上构建起应急卫星体系,完成大卫星难以完成的重任。比如,目前美国正在实施的导弹防御“天基红外系统”,就计划部署24颗近地轨道小卫星,组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网。这些小卫星不仅能发现和跟踪在中段飞行的弹道导弹和弹头,而且能有效实现对大型巡航导弹的预警,使早期拦截成为可能。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