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委会用拆迁留下的空地建造了一个健身场地,光复里与合德里的居民来这里锻炼。
提起二级旧里,“老上海”们多半会想到1985年那部反映上海弄堂生活的影片《穷街》,想到那些弯弯曲曲的小弄堂和“72家房客”。
它们隐没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中,没有成套的户型,逼仄的弄堂纵横交错。每天清晨,刷马桶的声音,洗漱的声音,洗菜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傍晚,外出工作的人们陆续回家,公用厨房内,一个个相隔很近的灶台飘出了菜香,在带点喧哗的说话声中,每家的晚餐就此开始……它们可能位于中心城区,离繁华仅仅几十米,又似乎自成一体,和外界不太相干。
“十二五”期间,上海要完成中心城区350万平方米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受益居民15万户。对尚未完成改造的旧里,如何管理并改善居民生活一直是民生关切与管理难点。在比较恶劣的环境里,怎样“螺蛳壳里做道场”?除了依靠政府投入资金,还能有怎样的有效管理模式?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触角,可以如何伸展到这片简陋的旧里?记者蹲点跟踪,在包括上海解放后第一个居委会在内的多个二级旧里现场走访调查。下文就是第一站——这里诞生了上海第一家二级旧里“里管会”,最近还有一些新变化……
【实探】
“可我还是想活得有尊严一点,有安全感一点”
记者的调查,从位于普陀区长寿路街道的光复里、合德里开始。因为,和多数二级旧里一样,这里的生活条件依旧不尽如人意;还因为,就在最近,这个60多年的旧里从外观到内在,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
靠近武宁路,沿着苏州河,光复里、合德里在周围商品房的映衬下,显得那样格格不入。老人们说,这里基本是解放前后居民自己搭建的私房。简陋的房屋覆盖着砖瓦,多为二三层小楼,形态各异,没有物业。如今,2.68万平方米的面积,居住着1.1万户居民,45%是外来人口,60%是老弱病残。
走进弄堂,最窄处仅容两人侧身而过,下雨天连伞都撑不开;稍不注意,可能就会碰到用竹竿晾晒的衣服;74户居民在如此窄的弄堂里“破墙开店”,卖水果蔬菜、活鸡活鸭,开理发店、宠物美容店等,居民依靠这些小店几乎自成“小社会”。记者第一次采访是夏天,转了一圈,胳膊、腿上俨然六七个包,“这是蚊子‘欺生’呢。”居民们说。
70岁的竺阿婆曾是劳模,上世纪60年代初便居住于此。记者探访时,她正帮女儿看着一楼的杂货店。竺阿婆说,自己的退休工资有2500多元,不过祖孙三代都住这儿,日子过得挺紧巴。
热心的竺阿婆还是楼组长,逢着居委干部要征集民意开会啥的,她基本必到。“今年里弄干部做了不少好事呢!”竺阿婆把记者拉出屋,指指地上,“以前路面坑坑洼洼,下雨全是泥泞,水没过膝盖,现在弄堂道路铺平了,听说沥青铺了3公里呢,还疏通了地下管道,换了路灯,建了个200平方米的健身园;有20个监控摄像头了!所以民意大会上,我每次都支持。不过,开始我也奇怪,不是以后要拆迁吗?干嘛还整修?居委干部说,拆迁前一天,也要过个好日子吧。对!”
有位家在安徽的外来媳妇,悄悄跟记者说:“钱少,只能在这里边租房边打工。可我还是想活得有尊严一点,有安全感一点。”
就在最近,旧里的弄堂口立起一个门楼:“光复里合德里”六个大字镶嵌在古色古香的匾上,一旁建起了仿古的围墙。看着门楼,老居民们多少有些感慨:“终于能跟人说清楚自己住在哪里了!”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