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库尔勒10月21日电 题:沙漠气象小站里的“钟点工”
中新社记者 李亚南
整点铃声一响,邓艳学一跃而起,推开塔克里干气象站的铁门,一步跨入深夜寒冷的黑暗。她说,作为基层气象工作者,每逢整点到观测场检查气象仪器、记录气象数据是十几年不变的职责。自己是个名副其实的气象“钟点工”。
塔克里干气象站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三十四团。自1957年建站以来,这个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边缘的小站就为周围5个农垦团场的农业生产“操尽了心”。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副站长白林敏告诉记者,站里大小事繁杂,全靠9个职工分担。一日三班,每人8小时,每个整点从这里发出的数据不仅关乎当地,还是构成世界气象网的一段不可缺少的弧线。
三班轮流制度中,夜班最辛苦。新疆昼夜温差大,时下的深秋夜晚更是寒气逼人。从执勤屋到栅栏围住的观测场有一段约50米的石路,两旁杂草丛生。邓艳学不带手电仅凭月光前行,“黑暗可以使眼睛习惯夜空环境,提高肉眼目测云量的准确度。”
观测场是一块320平方米左右的平地,其中分布着温度湿度百叶箱、雨量计、蒸发和日照计、冻土器和深层地温计等设施。打开每个仪器细细查看其运作情况和即时数据后,邓艳学退出场地,从外面扣紧栅栏门锁眼,又向下拽了拽。“虽然之前没有发生过重大异常,但保护维护仪器容不得一丝大意。”
检查完毕沿石路回到屋中,邓艳学立即坐在电脑前开始填写检测数据。“总云量、风向、风速、能见度、现在天气、危险天气……”她一边填表一边说,自从网络化办公、气象数据全球交换系统实施以来,他们的工作量未减反增。因为除了需要数据存档,上报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以外,一些其它机构的合作要求也随之增多。每次检测完,都要抢在10分钟内向这些机构传送“新出炉”的数据。
小站仅一层,有发报室、资料室、出纳室、会议室和运动室等八九间房子,唯独没有厕所。邓艳学告诉记者,由于缺水冲洗,厕所只能另安置于20米开外。彻骨寒风使得这近一分钟的路程变得极为漫长难熬。因此,尽管临近沙漠气候非常干燥,邓艳学也总是在值夜班时尽量少喝水。
邓艳学在塔克里干气象站已经工作了十几年,见证了南疆的气候变化。“近几年,我们的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初见成效。这里刮大风的日子少了,沙尘也少了……”她说,但是,站里的气象设备水平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一段差距。考虑到气象预报对新疆沙漠边缘地区农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特殊意义,应该尽快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零、零、零”小站整点的铃声又响起。气象“钟点工”邓艳学立即起身说,“我再去瞅瞅。你别出去了,没啥好看的,太冷……”(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