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新疆油气工:“黄羊”变身“藏羚羊”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0/21/2011 23:35: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克拉美丽10月21日电 题:新疆油气工:“黄羊”变身“藏羚羊”

  作者 杨柳 吴鸿亮

  “我们是从‘黄羊’变成了‘藏羚羊’”,向梦告诉中新社记者,她正在经历着新疆油气工人最好的时候。

  向梦是“80后”,和许多“油三代”一样,到新疆以外上大学。她告诉记者,尽管老一辈“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一直在影响着她,但“作为‘80后’,我最关注的是能不能学到知识,体现我的价值”。

  从小生活在克拉玛依,向梦渴望接触外面的世界。在辽宁抚顺读大学的她选择了国际经贸专业,这个专业和“油气”并不对口。

  大学毕业后,向梦也曾想留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在港口当一名报关员,随时能看见海是她当时的梦想,“新疆的孩子没看过海,多少有点大海情结吧”。但大城市过于激烈的竞争和“毕竟这里才是家”的想法让她重新回到克拉玛依。

  向梦回到克拉玛依参加招考,被录取为采气工。她告诉记者,当时的录取率是10比1,“好多同学考了3年都没有考中”。因为一名普通采气工人的工资加上野外补贴能达到四五千元人民币,而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2010年克拉玛依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为1411元,这份工作自然成了“香饽饽”。

  尽管如此,向梦对自己的选择还是犹豫过,因为过去油气田的条件特别艰苦。油气工人上班需要走很远的路,辛苦又寂寞,就像戈壁滩上的黄羊。

  “我爷爷1959年从陕西到新疆支边采油,从一口井到下一口井要走一公里,一个人负责十口井,一天要将这段巡检路走上两遍。”她说。

  爷爷还告诉向梦,戈壁里风沙大,搭好的帐篷一刮就倒。到了晚上,工人们只能在沙漠里挖一米多深的坑,再钻进坑里睡觉。

  当时的伙食也不好,工人每天从家里带上大饼去上班。向梦的爸爸就没有选择野外工种,而是留在了市内展览馆工作。向梦所在的克拉美丽采气作业区教导员刘先荣告诉记者,当时野外采油是最不受欢迎的工作,有关系的都会想方设法争后勤之类的岗位,“采油工那时候很没有地位,逛街什么的根本就不敢穿着工装出去,怕被人瞧不起。”

  但向梦入职后发现,现代化的野外气田环境非常干净,巡检时车接车送,中餐晚餐也有大巴送饭。“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脏,爷爷都没见识过,我可以给他讲现在的故事。”

  记者走进向梦的双人间宿舍,中央空调、24小时热水、超薄电视一应俱全。向梦还得意地记者展示她的业余爱好“十字绣”,毯子上绣着迪斯尼动画中的角色:一只尾巴上系着蝴蝶结的驴。

  向梦说:“现在穿上新疆油气工人的红色制服,就意味着有份稳定的‘主业’。”但向梦现在回到市里逛街,却也“不太敢”穿工装,因为老板看到穿红色制服的油气工人都会加价,“原来卖50元的衣服,卖给我们70元,他觉得我们是高收入群体”。

  向梦对她现在的工作非常满意,在获得地质分析大赛三等奖和拿到石油工程第二学位后,向梦竞聘成为政工干事。如今,向梦觉得自己成了珍贵的“藏羚羊”。

  克拉美丽气田实行半月上班半月休息的倒休制度,受到不少年轻人的欢迎。向梦和她的伙伴们纷纷走出克拉玛依,成为“背包客”。渴望接触外面世界的向梦,在休息时间已经去过港澳、四川和云南。她说她最喜欢香港,“那里对我的冲击特别大,奢侈品都很‘平易近人’,我们一次买了四台I-touch”。不过,她稍微有些不好意思,“这不会有点崇洋媚外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