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云鹏接受记者采访。李国宝 摄
中新网南京9月30日电(李国宝 朱晓颖)30日凌晨,“天宫一号”首次变轨,为变轨提供运行动力保障之一的,正是动力能源舱。30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南京晨光集团公司正式公布,历经十年科研攻关,“天宫一号”动力能源舱终于实现首次运用,而大型燃料贮箱模盒是其中核心部件,属中国首创,国际上仅有俄罗斯掌握此项技术。
形象得说,贮箱模盒实际上是装燃料的容器。燃料需要排放、加注,盒子也要随之压缩、拉伸,所以模盒“长”得就像个可伸缩的手风琴风箱,工作起来就像个打气筒活塞。
“我们研制的盒子经受了数百次拉伸、压缩试验后,依旧安然无恙。此前中国运载火箭有类似贮箱模盒的技术,但不论是固体的、液体的都是一次性的,这次实现了反复加注、重复使用的目标。”南京晨光集团公司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施云鹏表示。
由于空间站燃料要随目标飞行器在太空运行相当长时间,装燃料的模盒需要高度耐腐。“我们研制的模盒,燃料放在其中数年也不会令其‘动容’。”施云鹏表示。
在研制之初,研究团队遇到三大难题:用几张纸厚的钢板加工出大直径的环型膜片,并且要保证精度;加工所用工艺装备没有可参考的先例;保证焊接工艺稳定性。
攻关团队十年研发之路也曾两次“卡壳”:生产出可供焊接的合格膜片后,由于没有现成的焊接规范,焊材壁薄,焊接的困难跳到前台。经过努力,一道较为满意的焊缝总算焊成,当制成的膜盒进行拉伸强度试验时,产品出现较大范围裂缝,研制工作再度走入困境,所有科研人员心情一下子跌到低谷。
施云鹏说,经过连续奋战,终于研制出基本满足要求的膜盒产品,并通过了压力试验、氦质谱检漏试验、极限拉伸压缩试验。自2002年开始,经历模样、初样两个阶段,而又历经近10年的艰苦研发之路,十年磨“盒”终于成功,而后将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得到更多应用。(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