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中新社结束赴闽驻村采访 村民誉为“百姓知心人”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24/2011 21:46: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结束赴闽驻村采访村民誉为“百姓知心人”

  9月17日,中国新闻社“下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采访组深入福建省永定县初溪土楼群采访。图为中国新闻社记者采访土楼建造技艺的继承人。中新社发 刘关关 摄

  

  中新网永定9月24日电 (记者 詹托荣)中新社首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采访组,24日结束在福建龙岩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的驻村调研采访。在为期10天的驻村调研采访中,中新社十余名记者和农户同住同吃,采访了土楼楼主、当地导游、乡村医生、侨校教师、聋哑剃头匠等基层百姓,和他们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

  谈起中新社记者此次进驻中川村调研采访,中川村党支书胡育奋不禁竖起大拇指,并代表全体村民向采访组送上写有“新闻三贴近,百姓知心人”字样的锦旗。

  中新社驻闽调研采访组9月14日晚抵达中国著名侨乡——中川村。中共龙岩市委书记张健当晚会见采访组一行,对中新社“走转改”采访组选择在龙岩采访表示欢迎,对中新社长期支持龙岩的对外宣传表示感谢,他希望采访组深入挖掘闽西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展现龙岩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的成就。

  15日上午,中新社“走转改”活动驻村启动仪式在中川村举行。中新社总编辑章新新对前来参加启动仪式的村民说,我们非常想听到乡亲们的心里话,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对于记者来说,要更多的培养心向群众,更多地了解国情、省情、民情。

  简单的启动仪式结束后,采访组迅即投入紧张的采访活动中。在随后10天的调研采访中,中新社记者起早贪黑,顶着炎炎烈日,走家串户,探访寻常百姓,发出《山村剃头匠“静声”服务二十五载》、《中川胡氏故居的守楼人》、《乡村医生徐宪重悬壶生涯有三“怕”》、《客家土楼营造师的叹息:“空有技艺无用武之地”》、《闽西农民阮宏昌的“薄片吹奏”传奇》《“村里大摄影家”老归侨胡石》、《游客最爱原生态 土楼人家有“烦恼”》、《“80后”客家汉子油画梦:我想办画展》、《客家山民“下南洋”新传》、《闽西客家人的幸福故事》等大量文字、图片、视频稿件。

  在这期间,中新社开办了专栏,通过电讯、图片、网络、视频、专版等各种形式展开全方位、立体化报道。截至结束驻村采访活动当天,已发文字电讯通稿32篇、视频13条、图片47幅。稿件发出后,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易、新浪、凤凰网等国内主流网站大量转载,美国《中国日报》、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澳门《华侨报》等境外华文媒体也纷纷转载刊登。

  中新社记者不仅和中川村乡亲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也为他们办实事。在驻村采访期间,有村民反应“村里很需要一个篮球场”,采访组立即向中川村捐款一万元,为村里修建篮球场助一臂之力。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不是真正走进基层,是写不出这些文笔清新的稿子的。”中川村村民胡赛标认为,中新社这次“走转改”活动,不是应付一时、对付一段,而是真正把基层当作新闻工作的“富矿”。

  胡赛标表示,在驻村采访期间,中新社记者从群众视角说好百姓事,写好普通人,写出大量反映普通群众生活的稿件,真正走进了群众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

  当地官员也肯定了中新社此次驻村调研采访活动。中共福建永定县委书记毛高良表示,中新社记者不辞辛劳,走进基层,深入群众,把镜头、笔触对准普通百姓,将更多地了解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精神面貌,更多地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与心声,建立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客观真实反映社会、弘扬主旋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新社此次驻村调研采访,也受到了当地媒体的高度关注。《闽西日报》、龙岩电视台、永定电视台、今日永定网等当地媒体多次大篇幅报道中新社采访组在中川村的采访活动。《闽西日报》在头版刊登题为《中新社“走、转、改”活动在永定引起强烈反响》,报道指出,中新社记者们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把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切实转变作风、改进文风,采写除了大量有温度、有质感、摸到了群众生活脉搏的稿件,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

  据了解,按照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在全国新闻战线部署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要求,中新社在全国沿海沿边的侨乡、边远地区选择了5个基层联系点,福建是其一,也是首站。另外4地的走基层活动已陆续全面展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