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暴雨何日不再“城”患? 雨洪利用排水不如蓄水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30/2011 17:35:00   来源:科技日报

  今年夏天可谓“多事之秋”,各大城市挨个被淹的新闻屡见不鲜。“坐船”“看海”“看瀑布”等调侃性的话语在网上疯传。看上去搞笑的语句实际上是公众内心的抱怨。请关注——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4014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83.8%的人认为国内城市频发内涝原因在于“很多城市的建设重地表,轻地下”;71.4%的人觉得是因为“排水系统落后,跟不上城市发展”;还有30.8%的人认为“水泥沥青地越来越多,降水难以及时渗入地下”是内涝主因。

  都市水旱灾害须防患于未然

  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夏军教授认为城市内涝有两大原因。“随着环境变化,气候反常现象越来越多,暴雨干旱等极端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增加的趋势,这是城市频发内涝的外因;而内因则是都市的城市建设,包括地面硬化等,导致排水能力的减弱。城市地面硬化,洪峰会变得很高,超过排泄能力,立交桥下等低洼地就会被淹掉。”

  “目前,都市水旱灾害成了大问题。因为农村的人口没有城市那么集中,各种社会设施也不如城市多,城市成为了脆弱的地区,超过50毫米的降雨量就是暴雨了。而且城市的人口还在膨胀,经济还在发展,如果防洪标准不提高,就很容易导致灾害。”夏军说。

  “城市防洪总是有一定的标准,然而现在极端气候事件很多,大暴雨的概率很大,难免暴雨程度超过了城市防洪标准,所以今年城市内涝的情况发生比较频繁。”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刘国东教授认为,“防洪标准的提高花费巨大,比如五十年一遇提高到一百年一遇,不是简单的提高一倍的投资,而巨额投资后多年都未必能用得上,年久失修,也会导致浪费。针对目前的极端气候,管理层应该花精力多做一些应急措施。如果城市是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就应该有针对百年一遇洪水的应急机制。”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

  7月24日,今年入夏以来最大强降水光临京城。这让经历了“6·23”暴雨的北京市“如临大敌”,出动数千警力和抢险队伍,雨中巡查,及时排险。显然,这次的情况比“6·23”好很多。

  对此,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潘安君认为:“6月23日北京多个地方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而7月24日的降雨超过100毫米的地方并不多。降雨高强度高集中、排水设施短时排水不畅是6月23日内涝的主要原因,而我们的排水设施标准不够高也是一方面原因。”

  “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城市水旱灾害,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之分,工程措施比如排水泵站的设计、地下管道的设计应该考虑风险,增强防御能力。非工程措施则包括准确的预警预报、公共交通的调整安排、重点区域的提前排查、及时转移安置人员等提前避险措施。”夏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7月24日北京暴雨应对比6月23日好,就是因为预报准确,大家应对有力。”

  对于北京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北京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田有俐也坦陈,排水管道和泵站有待进一步改造和完善。北京中心城边缘地区,以及新城部分地区由于分散建设且未按规划统一实施,造成排水系统不完善。部分雨水管道及泵站设计标准偏低,造成雨水排除不畅。

  雨洪利用排水不如蓄水

  对缺水的北京而言,雨水是珍贵的资源,不应成灾而应成宝。雨洪利用是把从自然或人工集雨面流出的雨水进行收集、集中、储存、使用的一种方法。

  有专家认为“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硬质化的路面,这让城市在暴雨面前变得脆弱,加剧了城市内涝。”夏军也认为城市规划设计需要有更科学的考量。他说:“现在城市地面硬化比较严重,遇到暴雨就要防洪排涝,但中国很多城市都非常缺水,一味的排水就很可惜。城市可以做成一个可以集雨的半透地面,最基本的就是使用透水和半透水的砖,雨水下到一定强度就可以下渗,利用城市的地下容积储存,在非汛期抽出来利用。现在很多商家为了减少成本,不愿意这样做,但是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做这样的要求。”

  “对于雨水的调控利用,我们已经高度重视。目前全市已经有1355处雨洪利用工程,可蓄水8000万立方米。”潘安君介绍说,“雨洪利用一可以有效调蓄降雨,减轻排水压力,二可以有效提高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三是有效拦截初期雨水,避免污染。”

  建筑工程的雨水利用和收集有三种方式:如果建筑物屋顶硬化,雨水应该集中引入绿地、透水路面,或引入储水设施蓄存;如果是地面硬化的广场、人行道等,应该选用透水材料铺装,或建设汇流设施将雨水引入透水区域或储水设施;如果地面是城市主干道等基础设施,应该结合沿线绿化灌溉建设雨水利用设施。

  记者从北京市节水办了解到,北京市政府机关大院的雨水利用工程利用大院内地面朝一侧倾斜的特点,在雨水汇集的低洼处建设地下雨水收集池收集院内雨水,处理后用于院内绿地灌溉。而位于北京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的用友软件园的雨水利用设施则包括屋面雨水收集系统、6.7万平方米透水性地面和2.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以及渗透管沟、下凹式绿地等。通过回收、入渗、人工湖水体循环生态处理等,将整个园区内建设一套独立的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做到雨水不外排。

  “北京目前的雨洪利用工程大多是在机关大院、学校、公园等,今后还要拓展,这反映了我们的城市规划、城市排水系统更加科学。”潘安君说。

  夏军认为,北京市雨洪利用工程已经做得不错,但还需时间检验,相比北京的城市发展还有欠缺,还需要大力发展,应尽量做到70%—80%的雨水都能收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