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三伏访边关哨位:官兵冒着蚊虫叮咬潜伏观察(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13/2011 10:10:00   来源:解放军报

三伏访边关哨位:官兵冒着蚊虫叮咬潜伏观察(图)

  海军驻中建岛某部副队长贺亚辉报告:中建岛素有“火岛”之称,三伏岛上气温最高可达41℃,地表温度达60℃。乔 瀚摄 

  甘巴拉雷达站站长文影报告:三伏天我们这里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温度15℃,夜间最低温度-6℃。石 俊摄 

  

  闪耀在温度计上的忠诚

  “蒸沙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三伏,万里边关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在茫茫大漠,巡逻官兵顶着炎炎烈日丈量边防线,脚印把忠诚烙在边关;在海疆孤岛,守防官兵迎着酷暑伫立哨位,汗水把忠诚浸透军衣;在密林深处,戍边官兵冒着蚊虫叮咬潜伏观察,目光把忠诚聚焦界碑;在高山之巅,执勤官兵在荧屏前挥汗如雨,数据把忠诚写在空疆……

  炎夏,把戍边人的忠诚显影在漫漫边防线;酷暑,让戍边人的奉献不断升华。三伏探访边关哨位,除了热浪滚滚的“主旋律”,还有寒气袭人的“协奏曲”:在积雪终年不化的雪域哨所,在冰封雪裹的巡逻路上,在“一天有四季”的边检口岸,戍边官兵上演的是战风斗雪的“寒剧”——《夏日里的“冬天”》。

  冷热两重天,一样戍边情。这组来自三伏边关哨位的报道,把戍边人的忠诚闪耀在温度计上,镌刻在祖国和人民心中。-高志文

  火焰山47℃: 练兵挺进火焰山

  -张 虎 张立阳 本报特约记者 许必成

  8月的“火洲”,砾石流金。记者随新疆军区某部开赴火焰山,体验高温下官兵的训练生活。

  上午11时,我们乘车来到训练场。推开车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远远望去,火焰山赭红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似烧得通红的木炭,炽热气流滚滚升腾,在地表形成2米左右的气浪。

  11时20分,班排战术按批次展开,第一梯队官兵在呐喊声中冲向山顶,不一会儿就模糊在气浪里。记者脚底灼烫难忍,只好不停地走动,地面留下一串串胶鞋底的黑印;随着汗水蒸发,迷彩服已泛出白花花的汗碱,摸一下烫手!往前走,高温炙烤下的红细沙淹没到了脚脖子,两条腿如在蒸笼里移动,走几步就感觉发软。

  12时30分,专业合成训练开始。工兵分队利用戈壁沙漠地域构工伪装,步兵分队开展自动步枪精度射击……记者徒手跟着一个排跑了两趟,顿感口干舌燥,汗水不停地流淌,浸得眼睛几乎睁不开,身上像有无数条虫子在乱爬。而放眼看去,战士们在气浪下跃进、匍匐、冲击,红尘弥漫,杀声四起,好一幅火焰山下练兵图。

  中午13时,太阳更毒了。该部参谋长李传先把温度计往地上一放,水银柱直往上“顶”,地表71℃,高温灼人,热!整个火焰山像一座烧透了的砖窑,烤得人透不过气来!

  【热中有凉】该部部队长秦雪峰介绍说,为给高温下训练的战士解暑降温,他们专门购买了“流动冷藏车”,为每个营配备一台伴随保障;服务中心制作了冰冻水果、雪糕、冰棍和绿豆汤等定时送到训练场;在训练场边设立了18个遮阳篷,供战士们纳凉休息。

  阿拉善42℃: 巡逻沐浴“太阳雨”

  -赵建涛 徐博荣

  盛夏的大漠就像一座炼丹炉,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都被晒得吐出舌头。据当地牧民讲,如果骆驼吐舌头,地表温度至少在70℃以上。8月上旬,记者随内蒙古军区某部官兵挺进大漠,执行了一次徒步巡逻任务。

  “明天徒步巡逻,大家又能享受‘太阳雨’了!”连长点名刚结束,班长董利民就给战友们安排第二天的任务。“太阳雨”是大漠官兵自己发明的新鲜词。每到夏季,太阳暴晒、地气蒸发,巡逻官兵被汗水湿透全身,大家戏称自己沐浴了一场“太阳雨”。

  一早,官兵一行6人踏上巡逻路。大地还散发着昨日炙烤的余温,一轮艳阳又爬上战士肩头。远处的孤山、怪石、枯树、泥潭,在地气蒸发下,叠造出一派奇妙的沙海蜃楼幻景。官兵翻过一道道沙丘,警惕的双眼注视着国境线。

  时至中午,好像有人给“炼丹炉”里加了火红的炭,气温达42℃,地表温度近70℃。官兵穿着作战靴踩在被“炒熟”的沙粒上,脚底板感觉被火烫着似的,全身的血管好像要被晒得打了卷。豆大的汗珠从帽檐嘀嗒到胸前,再从胸前渗透全身,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领角泛起一层层盐碱。

  3个小时后,官兵在“风雨亭”休息,喝水吃饭。休整完毕,巡逻队又走进毒辣辣的烈日中。官兵说,酷暑中徒步巡逻是管边控边不可缺少的方法手段,只要祖国安宁、人民幸福,自己进“炼丹炉”、沐“太阳雨”又算什么呢?

  【热中有凉】为了增强官兵在酷暑条件下的执勤巡逻能力,阿拉善军分区改定时巡逻为昼伏夜出,白天以定点潜伏为主,乘车巡逻为辅,夜间则穿插徒步巡逻及定点排查相结合,有效解决了天气炎热带来的诸多不便。

  永暑礁37℃:检修如入“大蒸笼”

  -郭承清

  火热的8月,南沙群岛到了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8月9日上午8时,南沙。电源勤务分队班长陈春雷背上工具箱,向油机房走去,开始每天例行的机械检查。柴油发电机是南沙的“心脏”,电源勤务分队是“心脏”的“守护神”。

  推开油机房门,机器轰鸣震耳,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夹杂着柴油气味,让人感到窒息。墙壁上的温度计显示,机房温度高达53℃,还没开始工作,细密的汗珠已从他脸上渗出。陈春雷先查看油机运转情况,当靠近“火炉”般的机器时,顿感面庞发烫,手指碰到油机部件也感到灼烫无比。

  检修离不开和油机“亲密接触”,陈春雷手指、手臂上“疤痕累累”,大多是被油机烫伤所致。狭小机房里热浪袭人,他的脸颊被“烤”得通红,豆大的汗珠不断滑落,不久身上的迷彩服就被湿透。

  当兵12年,这已是陈春雷第17次赴南沙守礁。每次值班,他总要在油机房呆上两、三个小时,把每台机器、每个部件认真检测一遍才放心。由于经常出汗,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经南沙太阳暴晒,他的背上留下了大块的汗斑,黑一块、白一块,像是南沙贝壳上的斑点。他笑着说,这是南沙人特有的“虎斑背”。

  上午10点,太阳把地面烤得滚烫,气温已高达37℃。推开油机房门,陈春雷竟感到有一丝清凉的感觉。他拿起水杯,600毫升的水杯,一连喝了3大杯。

  【热中有凉】脱下迷彩服,拧干衣服上的汗水,陈春雷转身走进了油机值班室。桌上,战友给他盛来了绿豆汤,卫生队专门送来了清凉含片。喝着绿豆汤,吹着空调,这是陈春雷一天最惬意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