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马兰村孩子们的音乐情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13/2011 17:14:44   来源: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今年6月底的一个晚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举办了一场大型的演唱会。在这个演唱会上,可以说是明星云集,但是人们的目光却被一支特殊的小乐队吸引了,那就是来自河北保定的一个偏远的山村--马兰村的孩子们。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就一起走进马兰村,走进孩子们的故事。

  在河北保定,记者见到了这支特殊的小乐队和他们的老师邓小岚。年近7旬的邓老师正合着拍子给学生们反复地彩排。略显破旧的小提琴、手风琴和葫芦丝被他们混搭在了一起,甚至有人手里拿的并不是乐器,而是汤勺。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马兰村,原本一件乐器都没有,在邓小岚到来之前,孩子们甚至唱不出一句完整的歌谣。11年前,退休后的邓小岚循着父辈的足迹,重回马兰村,没想到这次的见闻竟让这位北京老人与太行山深处的马兰村结下了难以舍弃的缘份。

  邓小岚说:“97年的时候我跟我妹妹我们一块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看到路边的村民就下来问他,说你知道马兰村在那边,说那边那边,我看到他应该有60多了,我说你知道陈守元吗,我说他是我干爹,那个妇女接着就你是小兰子吗,就上来跟我拉住手可好了。”

  这个妇女口中的小兰子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山深处的马兰村,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晋察冀日报》社的所在地,报社总编邓拓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在那里与日军周旋抗战近6年,而邓晓岚,便是邓拓与妻子丁一岚的女儿,就出生在马兰村。丁一岚曾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任台长,后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她在世时曾把一枚刻着“马兰后人”的图章留给了邓小岚,让她记住自己是马兰的孩子。从第一次回到马兰开始,邓小岚就抑制不住的想要多了解这个村庄,这个自己出生的地方,这个当年父亲母亲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认识了今天故事开头唱歌的那群孩子。 

  邓小岚说:“跟小孩子在一起他们一点都不会唱歌,提一些最常唱的儿童歌曲,唱个国歌吧,能够开口的小孩寥寥无几,还唱的一点都不准,当时确实心里觉得怪酸酸的,正好我住的那些天,我就教他们唱歌,过一个多月,两个月又去一趟。这个村里有一个小教学点,有一二年级的小孩就到他们教室那儿去教教他们唱歌。”

  邓小岚不是专业的音乐教师,可她从小就喜欢音乐,还教过弟弟妹妹们拉小提琴,他就把自己会的歌,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教给他们。2008年就采访过马兰村的北京音乐周刊执行主编刘红军,对于当时采访的情景记忆犹新。

  刘红军说:“我们刚一去一帮子小孩,稀里哗啦小脑袋就都钻到那教室里去了,一会儿就在那儿坐着,前面那眼巴巴的等着,等什么呢,等邓小岚,教他们是拉是唱,晚上都不走。我们就开始煮方便面给小兰盛了一碗,小兰就吃了两口就拉起琴来了,就在有邓拓的塑像的那个屋子,面就放在这儿坨了,她好像见了孩子们好像教起音乐来。他好像就是废寝忘食不吃不喝的,小孩们就在那儿玩儿就唱。”

  音乐给孩子们的童年带来了丰富的色彩,这让这个原本贫困到刚刚能解决温饱的小山村充满了欢笑,孩子们慢慢地已经离不开邓老师,也离不开她的音乐课了。每一次邓小岚去马兰村,都要颠簸400多公里,耗时7、8个小时。小乐队成员白宝剑说,村头上唯一的公交站台成了孩子们每天守望的地方。 

  白宝剑说:“我们每天下了课就在那儿等邓老师,盼着邓老师来,和我们一起唱歌。”

  在邓小岚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马兰,并用自己的方式帮助着这个并不富裕的小乡村,比如有一群北京来的年轻人,就把邓小岚和马兰的故事拍成了纪录片,这是纪录片当中邓小岚给马兰的孩子们上课的情景。

1 2

  邓小岚说:“唱歌里面的声音像台阶一样,最低的就是1,最高一点就是2,1,2,3。 ”

  这是2010年元旦,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艺术总监阿里等人来到马兰村,邓小岚邀请大家观看马兰小乐队的演出。这一看,阿里和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大三的学生刘汉祥当下就决定留在马兰。

  阿里说:“我们去的时候根本不知道马兰村,后来发现邓老师这个人真可爱。邓小岚去了以后教了孩子们音乐,教会了他们自信,有了快乐、梦想,而别的捐了多少房子,我们突出的是邓小岚这个人带给村子变化是一种精神,不是拿去了多少钱,而这个精神恰恰是人们没有的。”

  在一年半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不知往返了北京和马兰多少次。在和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他们也会像邓小岚一样教孩子们弹琴,并且还创作出了《马兰童谣》、《龙龙之歌》等属于马兰孩子自己的儿歌,其中居然还有一首《扫垃圾歌》。

  邓小岚说:“打扫卫生扫扫扫,收起垃圾倒倒倒。所以那些小孩可好玩儿了,他们都自己可认真的坐那儿。打扫卫生自己就在桌子上扫扫扫,收起还这么搓,收起垃圾倒倒倒。”

  2011年这部纪录片《马兰的歌声》蹿红网络,让人们听到了大山深处传来的孩子们的歌声。媒体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大山深处的马兰村,认识了邓小岚在这个小山村的执著坚守,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到马兰村。阿里相信邓小岚带给马兰的音乐气质,未来一定会成为这里的名片。

  阿里说:“马兰村是中国最特别的一个村庄,没有一个山区的村庄有这么多孩子学乐器,这么多孩子去唱歌,这将来一定是一个传统,即使邓小岚不去了,这个传统也会保持下去。”

  就象阿里前面所说的,因为跟着邓小岚学音乐,原来不爱说话的孩子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甚至连大人们也受了不少的影响。不过,邓小岚给马兰带来的不光是音乐的欢乐,作为马兰的孩子,邓小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这个小乡村解决实际的问题,通往马兰的公路是在她的推动下修起来的。村民们如今盖房子也都是跟邓老师请教。在她的努力下,旁边村里唯一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小学已经落成。

  在采访结束的时候,邓老师高高兴兴的告诉记者,现在有北京的、河北的高校开始组织学生到马兰教孩子们音乐,这个已经坚持了8年的事业后继有人了。在我们的采访结束前,她再次唱起了那首属于马兰的歌谣,歌唱这个心中美丽的山村。 

  邓小岚说:“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一首动人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 

  孩子们在这个火红的夏天有了第一次登上首都舞台的机会,谁能说,在几年,十几年之后,他们中不会有人成为真正的音乐家呢?不过不管怎样,音乐已经在他们心里种下了种子,邓小岚老师的奉献也在马兰村种下了种子,而这种子的花朵必然会是无比美丽,无比绚烂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