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资料图)
"蛟龙"号8米多长,3米多高,3米多宽(资料图)
新华网北京7月1日电(记者 余晓洁)伴随着“向阳红09”母船一声汽笛长鸣,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1日从位于中国东部江苏江阴的苏南国际码头启航。未来47天,它将奔赴东北太平洋,潜向5千米的深海。
来自中国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研制参试单位的近百名队员,踏上中国载人深潜“创纪录之旅”。
“这次海试将冲击下潜5千米深度的目标,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载人海试领导小组副组长金建才说。
这将全面考核“蛟龙号”在5千米水深的功能和性能,考验中国载人深潜技术能力。而这条“中国龙”的设计下潜深度是7千米。
正如进入太空离不开航天器一样,了解深海离不开深海装载装备。拥有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和具备精细的深海作业能力,是一个国家深海技术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去年夏天,“蛟龙号”在3千米级海试中最深下潜到3759米,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5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今年5千米任务将更具挑战性。”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说,一是试验海区距祖国大陆约1万公里,往返航行需要1个月;二是海区试验环境复杂多变;三是5千米下潜目标是对中国载人深潜全新考验。
金建才介绍说,过去近一年里,针对3千米海试中反映的问题,全体研发人员先后完成了作业系统、绝缘检测系统和视频系统升级等技术改进工作。“蛟龙号”得到了全面的检测、维修和保养。同时,“向阳红9号”母船和水面支持系统适用性也进一步改造,为本次海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深海载人潜水器是快速、精确地到达各种深海复杂环境,进行高效勘探、科学考察和近海底作业的装备,是和平开发和利用深海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
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旨在通过自行设计、自主集成,打造一条地道的“中国龙”。
今年5千米级海试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蛟龙号’以赤子之心拥抱大海。”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李海清表示,对于海洋,我们未知的比已知的多。
“本着边试验、边应用、边改进的精神,海试选择在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进行。”金建才说,如果这次海试中,“蛟龙号”下潜到了5千米,潜水器各项功能完好发挥,最后人员平平安安返回。“那么,就可以说,这次海试完成了”。
“倘若除此之外,我们按照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的要求,顺利开展了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那么就是超额完成了任务。”金建才说。
“尽管我们很有信心,但海试毕竟是科学实验。任何科学实验都有失败的可能。即便由于海况等复杂原因,没有下潜到预定深度,我们也会尽一切办法确保人员安全。”金建才说。
他特别强调,中国一如既往地遵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国际海底管理局的各项规定。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献身海洋事业数十载。“‘蛟龙号’设计能力为7千米深度,是世界上同类型载人潜水器中的最大深度。它在空气中的重量不到22吨,能承载3人。”徐芑南说。
“在保障人员安全方面,国际先进水平国家有的技术,我们都掌握。”徐芑南说,“如果遇到最麻烦的情况——陷入淤泥,潜水器会抛出救生浮标。浮标迅速到达水面,附近母船就会紧急施援。”
刚过“而立之年”、有丰富下潜经验的潜航员叶聪这样描述“蛟龙”的海底生活:“深潜最大的挑战是深海巨大的压力。每次下水,我们3个都得‘钻’进一个内径2.1米的球体舱里,这里的气压与空气中的接近。进舱的第一感觉就是空间太小,3个人很难同时站立起来。”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