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调查指九成人经历不诚信事件 诚信缺失如何根治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14/2011 09:55:00   来源:人民日报

调查指九成人经历不诚信事件诚信缺失如何根治

  

  【网络调查】

  日前,本版与人民网就诚信相关话题展开网络调查。截至6月13日21时,共有4449人参与调查。图片是部分调查结果。

  【微博之言】

  @甜言觅语:诚信与法制相伴,诚信的厚薄取决于规矩的方正。罚不慑,法难威;法不震,德必失。

  @疾风之翼: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守信者未得到肯定、失信者未得到惩处,守信经常会吃亏,而失信却往往得利。

  @文国云:诚信是立国之根、建企之基、树人之本。

  诚信稀缺缘由多

  当下社会,诚信为何如此稀缺?我认为:一是市场经济本身弱点与消极面的泛化。市场经济诱发人的趋利性,容易滋生出“一切向钱看”的观念。经济运行规则也可能泛化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都讲等价交换,一切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都被看作金钱利益关系,容易诱使一些人不择手段地获取物质财富。

  二是社会过渡和转型期的价值标准的冲突。在社会转型中,人们同时面临着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双重价值标准的冲突,旧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受到怀疑与否定,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生活某种程度上处于道德放纵或道德真空状态。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道德监督、道德教育的无力。

  三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

  怎样根治诚信缺失?

  首先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执法和惩戒力度。保证诚信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者必须承担其行为造成的成本。其次应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三是应建立诚信信息传输系统,构建个人、企业、行业诚信信息网,进一步推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山东省曹县大集中学 王爱忠)

  治标治本相结合

  在诚信遭遇挑战的今天,建设诚信,我们责无旁贷。

  首先,思想教育要先行,引导人们把诚信转化为内心信念。

  其次,政府诚信是关键。打造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一要坚持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二要恪尽职守,用心谋事,用情做事,用力成事,不回避矛盾,不推过揽功。三要清正廉洁,珍惜名誉,靠诚信赢得民心。四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诚实守信的表率,为群众树立榜样。

  最后,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一是舆论要引导。二是手段要多样,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各种失信失范行为,让坚守诚信者扬眉吐气,让失信失范者名誉扫地。三是制度要跟上,把诚信道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细化、深化、具体化,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充分发挥制度的惩戒、引导和警示作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县委组织部 尤洪斌)

  重在加强社会管理

  诚信属于道德范畴,更属于社会管理范畴。根据2011年6月10日《人民日报》要闻6版公布的网络调查数据,11%的人认为诚信属于道德范畴,84%认为诚信属于社会管理范畴,5%属于其他观点。这表明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有着充分的共识。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一直都难以落实到法制上。诚信缺失是道德问题,更是社会管理问题。诚信建设最终应落实到法制和规章制度上。目前,我们大力号召加强社会管理问题研究和致力于社会管理创新,人民的公仆——各种社会管理工作者的诚信如何,就是社会诚信度的试金石!(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朱文通)

  关键要建立社会诚信体系

  建立以信用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社会诚信体系,全面记录和高效传递信用信息,通过拒绝交易形成全社会对失信者的联防惩戒机制,是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却出现了较为普遍和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社会诚信主要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个人诚信缺失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说假话、考试作弊、买卖假证件、学术造假、偷逃税款、骗取保险等等,不一而足。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不讲诚信的现象更为突出,如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虚假宣传、虚假承诺、随意毁约,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制售假冒伪劣,坑害消费者等。政府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一些干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贪污腐败等。

  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转型期信仰迷失、教育失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建设却成为了短板。一些人信仰迷失,排斥道德精神的价值,不择手段追求自身利益,将市场经济应有的法制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抛在一旁,屡屡突破道德底线。

  同时,我们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老化。学生对学校的德育课听不进去,社会上的诚信宣传也多数流于形式。

  其次,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

  现代社会人员流动性大,人们交易交往的范围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熟人”圈子,而我国尚未建立起覆盖全国的企业和个人诚信档案系统和信用服务行业,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乘之机。建立以信用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社会诚信体系,全面记录和高效传递信用信息,通过拒绝交易形成全社会对失信者的联防惩戒机制,是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成功经验。

  第三,法制不健全及监管不力。

  在美国,有关诚信方面的法律有10多部,对各种失信行为的惩罚措施严厉、规定具体明确,一旦失信则寸步难行,甚至倾家荡产。而我国信用法律尚无一部,特别是现有法律规定不够完善和具体,处罚力度不够,加之人情执法和地方保护等等,不足以对失信行为产生威慑作用。从而导致“老实人吃亏,失信者受益”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作者韩家平 系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

  健全法律是根本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对食品安全加大了监管力度,并于2009年出台《食品安全法》及其相关细则。然而,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仍频频出现,企业诚信缺失、监管方管理滞后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深层原因”。但我认为,食品安全形势如此严峻,是与我国当前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紧密相联的,不能跳出当前的生产力水平、人们的文明素质孤立来看。在整个社会诚信度较低的情况下,单单依靠食品生产经营者讲诚信、讲道德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不现实的;当我国的食品生产经营绝大多数还是以家庭和小作坊为单位时,单单依靠监管方四处“灭火”,只能是疲于奔命、难免有疏漏。在当前的历史阶段缓解食品安全问题,关键还是要依靠法律,“重典治乱”;理顺机制,减少监管漏洞;同时,政府应推动食品生产经营向企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这才是治本之道。

  实际上,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已逐步建立了相对系统和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体系。但为什么法律越来越健全,却仍有不少食品生产经营者以身试法?过去一段时期,违法成本偏低,是食品安全问题滋长的重要原因。

  诚信体系建设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必须各行业、各领域联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健全法律,从严执法,理顺监管机制,才是根本。(作者孙秀发 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 记者田豆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