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湖南临湘村庄遭泥石流致27死 疑因采石场过度开采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12/2011 03:39:00   来源:新京报

湖南临湘村庄遭泥石流致27死疑因采石场过度开采

  6月11日,临湘另一受灾村庄云山村,村民走过废墟。范思鼎 摄

  6月11日,观山村毛家组的山脊上很多民房被泥石流覆盖包围,过去层次分明的村庄已完全损毁。记者 赵亢 摄

  

  毛家组的灭顶之灾

  整个村庄几乎被泥石流抹平,村民称采石场过度开采致水土流失,当地官员称是因强降雨

  6月10日凌晨3时30分,毛家组,27岁的毛象军在家中听见,山边滚来一声闷响。5分钟后,肩宽背厚的他浑身是血,从裹满碎石与树枝的泥流中爬出。

  毛象军是(湖南)临湘市毛家组的村民,6月10日凌晨,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吞噬了他所在的村庄。

  幸存的村民认为,毛家组的灭顶之灾,是因村子半山腰处一个私人采石场过度开采。

  突然的袭击

  6月10日凌晨2点,身材粗壮的毛象军正在家中陪老婆和两位朋友打牌。窗外,大雨如注。屋内,四个牌友的嬉笑声四处回荡。

  在毛象军打牌的同一时刻,33岁的毛灿昕正躺在家中准备睡觉。窗外雨声响成一片,这让自小习惯了山区里暴雨的他,感到有些舒服。

  犹如往常的日子一样,6月10日凌晨2点30分以前,雨中的湖南临湘市毛家组村,宁静、安详。

  一场灾难正在袭来。

  第一个发现情况不妙的是毛灿昕。电话里他的父亲向他大喊:“快去镇里叫人,毛家组要完了。”

  毛灿昕接电话时,毛象军发现房子不对。“地上、墙上,喷头一样四处漏水。”他说,看见房子漏水自己就叫妻子和朋友往外跑。不过刚走出门,就听见山顶传来了滚雷般的响声。

  紧随声响而至的是,海浪一般袭来的泥石流,以及让毛象军昏厥的巨响。

  破碎的家庭

  6月11日,毛象军指着身上几十处大大小小的伤口说:“要不是一堵墙在泥石流中,堵住了我,我也肯定完蛋了。”他说话时嘴角在颤抖。

  他说,泥石流来得太快了闪电一样,他找到自己妻子的遗体后,拼命回想两人之间的最后一句话,可除了一个“跑”字,什么也想不起来了。

  毛象军被泥石流卷走后不久,毛灿昕开始奔向毛家组寻找自己的父母。暴雨中,他发现父亲的手机已无法接通。他看见泥石流从山上往下淌,里面有尸体,有房屋,还有电线杆。

  寻找到母亲的遗体时,毛灿昕一下晕倒。接下来,搜救人员把他父亲的遗体又抬到了他面前。

  在6月11日这一天,毛灿昕家里遇难人数已上升至4人。

  赶来的乡亲,在这名男子周边围成了一个保护圈。

  “我爸爸来电话,他说让我们求救时,自己本来可以跑啊。”毛灿昕说。

  泥石流过后

  6月11日,湖南省临湘市观山村毛家组四周尽是泥浆与巨石。原本平坦的坡地,被泥石流冲出了一条半米深的泥坑。坑内散落着巨石、电线杆及房屋的断壁残垣。

  一天前,裹挟着巨石与泥沙奔腾而下的泥石流,已经平息。如今,这里只有四处散落的巨石。

  一位灾民指着巨石说,那里是毛家组,曾经有房、有庄稼,现在什么都没了。

  “情况糟透了,”参与救援的一官员说,“我们正在搜救,不过已经很难再找到幸存者了。”

  “毫无思想准备,太突然了。”临湘市贺畈乡抢险救灾指挥部一工作人员说,突发的山洪让很多村庄都遭了灾。毛家组灾情最重,就像被从地面上抹平了一样。

  被抹平的毛家组位于半山腰,泥石流过后,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的村民,将遇难者的遗体安置在毛家组下方的一个不大的广场上。

  安置遗体的广场曾是詹桥镇的一个乡政府所在地。灾难过后,人们在这里摆满了成排的棺椁,棺椁间,罹难者的亲人们在大声哭泣。

  泥石流暴发时刘女士在外打工,等她赶回家时,她发现眼前只有望不见边际的石头。那一夜,泥石流卷走了她的房子和丈夫。

  “他在电话里说,他把床挪在门口。”她抽泣着说,“我男人说,这样就能在我回来时,在最短的时间里给我开门。”

  采石场是祸根?

  目前,在这个几十人居住的小村庄,死亡和失踪者的人数已攀升至27人。

  毛灿昕认为,夺走毛家组亲人性命的,是暴雨以及悬在村子上方的采石场。

  泥石流过后,71岁的姚仕福老人逢人就说,“要不是村上面的采石场,毛家组不会有这样的灾”。老人所说的采石场位于毛家组四周,始建于8年前。

  在老人的说法中,这些遍布于山脉之上的采石场因开采过度,已让毛家组周边的山体水土流失严重。这次泥石流形成,既有雨大的原因,也有采石场过度开采所致。

  对于姚仕福的质疑,临湘市市委宣传部的官员予以否认。

  “上午省水利厅的专家来考察了,特意看了采石场。”这名官员说,专家说这次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山洪以及三百年不遇的强降水。

  记者 崔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