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白春礼:中科院发挥科技国家队的“火车头”作用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01/2011 10:48:00   来源:求是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和学习党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发展科学技术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

  一、党的科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90年来,我们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指导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科技思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苦岁月中,我们党就播撒了科技的种子。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组织开展农业试验和科学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党明确提出“各种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是革命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根本解决现代的问题,仍然是依靠科学”。这一时期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院、医科大学等,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解决了边区经济建设的一些重要技术问题,成立了党的第一个学术科研团体——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确立了发展科技的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就深刻地认识到科技落后是旧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必须把发展科技置于新中国建设的重要位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了“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发明与发现,普及科学知识”的新中国科技工作总方针。毛泽东同志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将发展科技作为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著名论断。党的十五大提出,把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明确要求:“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90年来,我们党深刻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当代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确立我国科技事业的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指引中国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二、党领导科技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科技的探索与实践,为党领导和发展新中国科技事业作了充分准备。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和党的科技思想指引下,中国科技工作者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向科学进军”。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工业建设、国防建设对科技提出了迫切需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等新兴科技快速发展。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后来又制定了新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党中央动员和组织全国科技力量,迅速建立起我国完整的科学研究体系、工业科研体系和国防科研体系,各主要学科和技术领域都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科技人员迅速发展到20万人,有效地解决了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中一批重大而迫切的关键性科技问题,大大缩小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无线电、半导体、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宇航等新兴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成果最为显著。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恢复正常科研秩序,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开启了“科学的春天”。1985年党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1993年实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政策,稳定支持基础性研究,开展高新技术研究,放开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机构的研究开发经营活动,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通过改革科技管理体系、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建立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等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涌现出联想、方正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1995年党中央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把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跨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国家大力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造就一批跨世纪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颁布和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健全和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战略布局,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企业研发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取得了载人航天、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选择了16个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完成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加大科技投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确立“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千人计划”,引进和支持一批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制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科技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国科技的辉煌成就是党的科技思想的实践成果和伟大胜利,是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奋斗的结果。

  三、中科院发挥科技国家队的火车头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高瞻远瞩,着手筹划国家科技发展的整体布局,作出了建立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决策。

  不断赋予新使命、提出新要求。建院之初,党中央就明确中科院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并指导全国的科学研究、提高科学水平,“培养科学建设人才,使科学研究真正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农业、保健和国防事业的建设”。在“向科学进军”期间,明确中科院要发挥“火车头”作用,“抓尖端科学技术,抓国民经济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抓基本研究”。科技体制改革以来,要求中科院“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贡献”。进入21世纪,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仅要创造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更要造就一流的人才”。

  发挥科技国家队的骨干引领作用。党中央在中科院成立之初就支持中科院迅速凝聚一批海内外优秀科学家,组建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实施“四大紧急措施”(即“发展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技术的紧急措施方案”)、布局一批高技术研究所,奠定了我国主要学科基础,推动了我国科学研究体系、工业技术体系和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1998年,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高度出发,党中央支持中科院先走一步,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探索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10年,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支撑科学发展的战略出发,党中央支持中科院实施“创新2020”,继续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着力解决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发挥科技国家队的示范带动作用。1961年,针对知识分子政策落实不够,党中央下发了国家科委和中科院提出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在拨乱反正、迎来“科学的春天”之际,中科院率先重建学科体系,恢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晋升和研究生制度、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等。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中科院《关于改革问题的汇报提纲》,中科院率先实行所长负责制、成立开放实验室、设立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1994年,在党中央支持下,中科院率先实施我国第一个面向海外的高层次人才计划——“百人计划”,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跨世纪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1998年以来,中科院率先改革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改革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人员流动机制等。

  60多年来,中科院始终牢记党、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攻坚克难,奋勇攀登,取得了一大批关系国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标志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重大成果,凝聚和造就了一批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发挥了科技国家队的“火车头”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科院建院60周年之际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前瞻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遵循规律,在科技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支撑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完善重大创新活动组织、资源配置、科技评价、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体制机制;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和公共安全的战略高新技术问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我国大国地位、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作出无愧于时代和历史的重大创新贡献。 (白春礼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