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瞭望》:“喇嘛王国”的衰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23/2011 09:38:0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旧西藏的命运,从它诞生的时刻起,便注定会被一种更人道的制度所取代。政教合一的既得利益者一再错过机会,漠视周边汹涌而过的变革浪潮,直到自己被时代潮流所吞噬。

  引子·八廓街

  还是从两年前玛吉阿米靠窗的位置看去,黄皮肤和白皮肤的过客坐满了这三层小餐吧,窗外人流更是密集,张望的游客,热情的摊贩,虔诚的信徒,闲适的当地居民,警惕的安保人员,在窄窄的八廓街上各得其所。藏地蓝天依然澄澈无言,千年大昭寺的金顶,仍有一种如如不动的威严。

  大昭寺和环绕其外的八廓街,是观察拉萨和西藏的一个窗口。当时是3月,现在是5月,除了季节推移释放更多的商业气氛,仅仅两年时间,并未显现多少变化。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交织在一起,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在这平衡里,各色人等都能找到自己的熟悉与陌生。

  大多数的历史,总是悄无声息的。不过,往往就在当事人漫不经心的时候,大变革突如其来。把时光指针拨到五六十年前,众所周知,那是雪域高原翻天覆地的年代。而变革之前的高寒大地,至今仍披着一层斑驳神秘的面纱。

  尽管不无神秘,却非无迹可寻。由大昭寺开始,《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背上行囊,带上文献,去寻找那逝去的“喇嘛王国”。

  大昭寺:宗教与政治

  大昭寺外,香火旺盛,日夜都有四面八方而来叩长头、转经的信徒。在教派林立的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喇嘛意同和尚,本指修行和地位较高的佛教徒,后泛指僧人)中,它是众所尊奉的圣地。

  主殿内供奉着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鎏金铜像,正是这一佛像,使大昭寺地位崇高。1300多年前,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入藏嫁给吐蕃之王松赞干布,各带来一尊等身佛像,为供奉它们,大昭寺和小昭寺同时在当年的荒地上建了起来。

  大昭寺内现有一百多名喇嘛,其中几位,在二楼走廊柜台内卖纪念品。身为喇嘛做着生意,似乎还有一些羞赧,没有八廓街摊贩的推销热情,只在被问到时才开口。几难想象,喇嘛们曾掌控这片大地的命运。

  当年那两桩政治婚姻,使佛教在西藏落地生根,直至全民信教。宗教藉权力之手传布并不鲜见,但在西藏,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异常紧密,等级森严的喇嘛集团,统治了这里长达数百年,在不同中土政权的“怀远羁縻”下,各教派在西藏轮流坐庄:13世纪有萨迦王朝,14世纪有噶举派帕竹第司政权,17世纪以后,政教大权转到格鲁派手中,处在权力金字塔顶端的,是为人熟知的达赖喇嘛。

  达赖喇嘛的名号由清顺治帝正式册封,在“天朝”体制内,他是官至一品的地方大员,事实上,他拥有远超内地总督的权力与尊荣,集精神领袖与世俗领袖于一身。在信徒们心中,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并通过转世制度代代传承。从三百多年前进京受封的五世到五十多年前外逃的十四世,共有十位达赖喇嘛接过西藏的最高权杖。

  在达赖喇嘛的统领下,上层僧侣与贵族联合执政,各级权力都由僧官与俗官分享,僧官地位还略高一筹。在底层,普通百姓见到普通喇嘛,也要摘帽、低头、吐舌,战战兢兢以示尊敬与顺从。

  据20世纪50年代调查统计,西藏共有2700多座寺庙,12万僧人,占总人口的12%,约有四分之一的男子出家。在喇嘛当家作主的年代,出家为僧是一种信仰,一种荣耀,对贫苦农牧家族的孩子而言,还是一种生计所需,披上僧袍,念念经文,服上一些劳役,至少能混口饭吃。对贵族子弟而言,更是一种执掌权力的捷径,有时只需在寺院住上一晚登记注册,便可获得晋升僧官的资格。

  寺庙上层僧侣和僧官,是旧西藏最大的封建农奴主,加上俗官、贵族及其代理人,总计不到5%的人口,拥有旧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河流、河滩和大部分牲畜。在1904年到拉萨的英国随军记者埃德蒙·坎德勒眼中,“强大的僧侣势力掌管了一切。”

  政教合一体系之下,崇高的大昭寺其实处于一种相对边缘的角色。除了清朝时一度做过噶厦(西藏地方政府)的办公地外,更多时候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精神源泉。达赖喇嘛在此剃度、受戒,参加大法会,但其真正的权力中枢,在高高的布达拉宫。

  1939年冬,来自青海藏区的农家小孩拉木登珠便在此剃度,改名丹增嘉措,随即被送到布达拉宫供为新主人,也就是十四世达赖喇嘛。那时他还不到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