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中国国际救援队十周年记:起步晚 起点高 进步快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16/2011 19:52:00   来源:新华网

中国国际救援队十周年记:起步晚起点高进步快

  4月15日12时,中国国际地震救援队在青海玉树县结古镇西北牛宾馆废墟上救出了四名幸存者,其间经历了三次余震。中新社发 廖攀 摄 (资料图片)

  

  十年前,我国第一支国家级专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地震救援事业走上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十年来,这支将“团结协作、不畏艰险、无私奉献、不辱使命”作为指导原则的钢铁队伍,在一次次国内外救援任务中一步步成长起来,成为危难时刻抢救人民群众生命的可靠力量。同时,也是军地共建中起到示范作用的一支队伍。

  “我们的使命就是全力拯救生命”

  2008年5月12日夜,两架军用运输机紧急降落在依然余震不断的四川大地,一支身穿橘红色制服、携带专业化救援工具的队伍冲出机舱,橘红色制服背后印着几个大字——“CHINA(中国)救援”。

  巨大的灾难面前,救援队员们在地震发生后不到6小时内火速驰援,给危难中的灾区人民带来了生的希望。

  “地震灾害以其突发性、瞬时毁灭性、次生灾害连发性,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地震多发,加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员和财富更加聚集,使人们在应对地震灾害时面对着巨大的挑战。过去依靠简单的工具和技术的求援方式,已满足不了现代城市的救援需要。”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尹光辉向记者讲述救援队的使命,“必须建立训练有素和先进装备的专业化队伍,最大程度地满足城市震灾救援的需求。”

  在救援队训练基地,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介绍文字:反应迅速、机动性高、突击力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是能随时执行国内外地震紧急救援任务的国家级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伍,其主要任务是对因地震灾害或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建(构)筑物倒塌而被压埋的人员实施紧急搜索与营救,最大限度地营救被困人员。

  “这样的一支救援队,既是一支多部门参与、不同行业人员共同组成,具有综合能力的专业队伍;也是一支团结协作、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富有成效的平战结合的队伍;更是一支冲锋在抢险救援最前线的突击和攻坚队伍。”尹光辉肯定地说,“我们坚持科学救援,最大限度解救受困者,全力拯救生命。”

  就是这支队伍,自组建以来,以蓬勃的生机和顽强的战斗力享誉世界。为拯救生命,展示国家形象,增进国际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08年的汶川,这支队伍攻坚克难,成功营救出49名幸存者;在2004年的印尼,这支队伍医治了1万多名伤病灾民;在2010年的玉树,这支队伍营救出被掩埋在废墟深层的7名幸存者;在2011年的日本,这支队伍第一个到达重灾区大船渡市,又最后一个撤离……

  “实施地震救援的及时性、科学性与有效性,不仅反映出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效率,更关系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灾区成千上万群众的生死。”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副主任谭先锋说,“地震救援作为一种有效的地震应急措施,是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更是拯救生命、减轻损失的需要。”

  起步晚、起点高、进步快

  “我们这支队伍,比起发达国家起步晚、起点高,但进步快却是世界公认的。”尹光辉回忆起十年来救援队的成长历程,感慨万千。

  “在最初的日子里,救援队员们不得不借助消防部队的基地进行基础科目训练。”尹光辉说,“随着装备器材逐步到位,我们开始邀请国外专家、开展培训和训练,并派出队员去国外训练。同时在驻地搭建简易的训练场地,边组建边训练。”

  “当时与国外的搜救队比起来,我们还有差距。但是队员们都憋着一股劲,从提升自身能力做起,坚持不懈地利用各种条件学习地震搜救技术。”救援队“十年老队员”王念法告诉记者。

  汶川地震后,这支队伍在原编制222人基础上扩编为480人,并补充和新增大量的装备器材和工程机械。

  扩编后的救援队,通过总结历次救援行动经验,充分考虑城市和山区等多种条件下救援特点,实行模块化和机动灵活的队伍编组方式。时至今日,这支队伍可以分解编成3支相对独立的救援队伍或多支不同功能的救援分队和医疗分队,具备同时在3处复杂城市环境开展救援的能力,也可以同时实施9处一般城镇或18处独立作业点位的搜索救援行动。

  在救援医疗方面,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我国第一支高度机动化、设备现代化、人员专业化、急救多样化的现代应急救援流动医院也成功建立。医院配备了一批先进的手术器械、检测仪器等便携式医疗设备,所有的医疗器械都装备了减震、防水、信号识别和GPS全球定位系统,必要时还可通过飞机空投。医院可以快速展开7个救治单元,同时开展2至3台外科手术,具备了全天候和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紧急救援能力。

  在训练方面,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共举办国家和省级专业救援队培训29批次,1467人;举办发展中国家应急救援培训3批次,62人,涉及27个国家和地区;组织不同规模演练30次。

  “无论是队员专业搜救能力,还是技术装备水平,我们都已经是国际一流。”尹光辉骄傲地说,“与其他发达国家救援队相比,我们有党的统一领导,始终将责任使命牢记在心,遇到攻坚克难的时候,队员自觉冲锋在前,从不退缩,这是我们不可替代的优势。”

  2009年11月,中国国际救援队经过联合国8位专家连续36小时的21个搜救项目、150个搜救科目的考试,通过了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分级测评,获得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认证,成为全球第12支,亚洲第2支国际重型救援队。同时经联合国授权,具备在国际救援行动中组建现场协调中心和行动接待中心资格。

  走到哪里,就把生的希望带到哪里

  7次执行国内救援任务,9次执行国际救援任务,从最困难的灾难环境营救出了最难救的60名幸存者,医治近4万名伤病灾民,也给灾区灾民送去了温暖和信心。这支队伍走到哪里,就把生的希望带到哪里。

  2003年阿尔及利亚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迈出国门执行国际救援任务。回国前夕,当地志愿者图费特意学习汉语,用“中国万岁”和中国救援队道别,他说:“在阿尔及利亚人民最困难的时候,中国政府派出了救援队并带来药品来帮助我们,中国人民是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好朋友!”

  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赴印尼灾区执行救援任务。当地志愿者阿瓦达把手放在头顶比划着,用简单的英语说:“CHINA,在我心中很高!”

  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队员们在东方汽轮机厂摇摇欲坠的厂房废墟中营救出6名工程技术专家。“情况的确非常危险,一旦有个比较大的余震,两边的房子随时都可能倒下来。”当时在现场指挥的尹光辉回忆,“但是这些专家中,有2名是我国相关领域‘国宝’级的专家,能把他们安全救出来,冒些险也值得。”

  2010年海地地震救援,王念法在救援日记中这样写道:“气候高温,救援服密不透风。超体力、高负荷地工作,我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维和警察在等待我们的营救。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会尽100%的努力。”

  ……

  10年征程,10年砺剑。中国国际救援队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进入国际强队的过程,更用不弃不离的大爱,完成了一次次危险而艰巨的生命救援。

  “不负祖国重托,不负人民希望。”尹光辉说,“我们将在未来地震灾害的紧急救援征程中,牢记使命,不负重托。继续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提升队伍管理、保障、搜索、营救、医疗救护和灾害评估能力,推进科学化、专业化、标准体系化建设进程。全体队员将以坚强的信念和意志,过硬的本领和作风,在危难时刻去拯救更多的生命,医治更多的伤者,为人民、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罗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