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福建福安“塑料米”厂藏身山中 下游农田减产改种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4/25/2011 15:21: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福建福安“塑料米”厂藏身山中下游农田减产改种

  工厂作业时溪水瞬间呈乳白色。

  混浊的溪水、肆意堆放的垃圾、简易的加工棚。

  中新网福安4月25日电 (李松)连日来,不断有市民反映称,福建省福安市芹洋村(华溪电站附近)无证“塑料米”加工厂日夜生产,多年来肆意排放的气体与污水,严重影响下游村民的生活及农作物的生长。

  加工厂:无证生产 污水废料直排入溪

  记者日前来到位于福安溪潭镇华溪电站附近的这两家隐藏在山中的“塑料米”加工厂。在距离加工厂百米外,记者就已看到被大包大包废弃塑料袋包围着的简易厂房,而空气中弥漫着阵阵刺鼻的恶臭。

  在溪旁,记者看到一个直径半米左右的排水口正不断向溪里排放着带着异味的白色液体,将溪面染成了一片乳白色,宛如一条“牛奶溪”。而在排水管不远处河边的空地上,大量焚烧后残留的黑色塑料废渣肆意堆在溪边,并随着溪流的冲刷漂向下游。

  走进其中一家加工厂,只见生产车间内污水横流,黑漆漆的各类加工机械正紧张地运转着。几名工人或对废弃塑料袋进行分类,或忙着加工“塑料米”;而车间地板上中则随处可见大量收购来的废旧塑料袋和已加工好准备外卖的“塑料米”成品。工人告诉记者,加工厂的业务是将回收的废旧塑料袋加工成“塑料米”后销往浙江。

  在这简易的加工加工车间中,记者未看到任何污水和废料的处理装置。正在作业的工人毫不掩饰地说:“废水当然是直接排到河里,多余的废料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集中起来进行焚烧。”在与工人们的交谈中,记者得知,这两家加工厂均为没有营业执照的黑加工厂。

  村民:农田多被迫改种旱作植物

  在加工厂不远处的橘子林,记者遇见了该田地的承包者——溪潭镇芹洋村村民王绍生。王绍生气愤地说:“这种塑料加工厂怎么能开在溪边,污染实在是太严重了。”

  他介绍,随着溪水流下来的不仅有污水,还有厂子加工后丢弃的废弃塑料。王绍生随意在面前的田地里刨了几下,从土里抓出了多块塑料袋碎片。他告诉记者,这样的塑料袋碎片,在紧挨着河道的田地里随处可见。

  “沿溪的这些田地原本都是村里较肥沃的土地。但自从这厂子办起来后,粮食产量立马下降。农民都不敢用泛白的溪水灌溉。如今靠加工厂近的沿溪水田,再也无法养殖了,要不改成种植旱作物,要不就整片荒废在那。”芹洋村村民刘锦慈无奈。

  记者采访得知,该溪流属于磻溪芹洋段,最终汇入赛江。目前,受加工厂污水和废料影响的农田仅芹洋村就达200多亩。

  “工厂在生产的时候,只要一起风,在村里都能闻到那股恶臭;工厂建在这里都七、八年了,我们都反映过好几次了,相关部门亦多次到现场,然而屡屡扑空。”据村民透露,或因镇环保办主任为其中一家加工厂股东的关系。

  “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村民们迫切希望工厂早日被取缔。

  政府:坚决取缔黑加工厂

  记者致电溪潭镇环保办主任陈润生时,他称,对此事不是很清楚,并以“没空,要请示领导等”为由,挂断电话。然而,不到一刻钟的时间,陈润生致电,请记者到镇政府办坐坐。

  在政府办,陈润生向记者证实,两家工厂均为无证生产的黑工厂。而对村民反映的工厂所在年限,陈润生予以否认。他说,经查工厂是2007年开的,2008年曾接到村民投诉,当时工商、土地、安全、环保等部门联合查处过一次。今年3月4日再次接到群众举报,当时政府就下发了整改或拆除的通知。至于工厂排放污水是否影响附近农作物生产,他则表示,目前尚未发现。

  对于“工厂无证生产,为何不直接取缔”,溪潭镇人大主席顾春光告诉记者,镇政府方面没有执法权,多次组织力量到过现场,可屡次扑空。顾春光表示,政府已收到群众的举报,目前正在着手对这两家“塑料米”加工厂进行处理。对于此类危害环境的非法加工厂,镇政府将给予全力打击,发现一家处取缔一家,绝不让此类非法加工厂在该镇“安家落户”。

  记者来到福安市环保局,林田副局长称,自己也是刚接到溪潭镇政府方面反映,次日将配合镇政府执法,之前并不知道此事。

  隔天,顾春光致电记者称,当天上午在福安市环保监察大队的配合下,溪潭镇镇政府出动相关部门执法人员,对这两家非法加工厂进行了查处,彻底切断其供电线路,并对机器进行收缴。同时,为了防止两家加工厂死灰复燃,该镇相关部门还将在4月27日前对这两家非法加工厂的厂房进行全面拆除和清理。

  据悉,镇政府已将因监管失职的镇环保办主任陈润生调离岗位。对于陈润生是否为工厂股东,仍在进一步调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