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水环境破坏导致广州水域四大鱼种“集体失踪”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29/2011 08:42:00   来源:法制日报

  珠江水域,首次禁渔。

  农业部决定:从今年4月1日至6月1日,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省(区)珠江流域面积44万平方公里内,禁止一切捕捞行为。

  珠江流域首次禁渔,原因何在?渔民怎么看?会带来哪些影响?近日,《法制日报》记者随同农业部南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的中国渔政307船、44422船和44442船从广州珠江出发,溯珠江主干西江而上直至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沿途采访渔民、专家和地方官员,倾听各方对禁渔的看法。

  广州水域四大鱼种集体失踪

  “守着珠江没水喝曾是广州的尴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新辉对《法制日报》记者说,如今,珠江下游的三角洲河网及上游的南北盘江皆受到污染,导致当地渔业资源严重萎缩。

  为了证实此言,3月18日8时30分,记者随渔政船从广州新洲码头出发,溯江而上。站在船头望去,偌大江面两边多是钢筋混凝土,水面上除了大型货运船,很难见到其他船只。偶尔有几艘小渔船在水上漂荡,却也没张网捕鱼。直至10时30分,渔政船行至广东省佛山市三水段,方见岸边水草。李新辉告诉记者,水草上有鱼儿产卵的痕迹,这个也是离广州最近的一片鱼儿产卵之地。

  据介绍,由于水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珠江原本的主人——青、草、鲢、鳙四大鱼种集体“失踪”。

  “以前的珠江也是鱼虾贝蟹样样俱全呐,有时候还能捞到1米多长的大鱼。就是在1998年发洪水的那年,最多的一次,一网下去,鱼多到一个人拉不上来,一网就有近300斤鱼。”珠江新城渔民新村渔民陈锦洪今年50多岁了,他在给记者介绍珠江往昔情景时这样说。

  但是,珠江广州水域鱼类种群结构如今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李新辉调查后发现,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要求不高的杂鱼成了珠江广州水域的“主角”,如罗非鱼、雀鳝、巴西龟、清道夫、罗氏沼虾、埃及胡子、食蚊鱼等就是珠江广州水域经常能捞到的外来入侵物种。

  “这些物种来者不善,像罗非鱼,它可不是简单地到广州混口饭吃,它们来到广州是要把本地物种赶尽杀绝,实施种族灭绝的入侵战,完全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李新辉说。

  水坝林立鱼儿“生崽”难

  《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污染,珠江水域上林立的水坝也是四大鱼种集体“失踪”的一大主要因素。

  李新辉举例说,靠近广西壮族自治区大藤峡处有个“东塔产卵场”,下游70%洄游性鱼类都喜欢把产房设在那里。但是,2007年,位于下游的梧州长洲水利枢纽修建后,鱼类就极难洄游,造成下游70%的鱼类种群难于“生崽”。最后的结果是,下游广东段的鱼类种群结构将发生彻底的变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渔政渔港监督处处长陈国良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珠江流域已经没有全自然化的河段了,如长洲水利枢纽虽然建设了鱼道,但是太窄,高度过高,珠江水量大,鱼儿难于“跃龙门”。每年的5月份,四大鱼种到上游产卵的时候,在大坝下游就会密密麻麻地挤满了鱼,这些鱼产子心切,拼命地往大坝上撞,撞出的血把江面都染红了,让人看了很心疼。

  李新辉说,四大鱼种是在珠江中洄游的物种,活动半径在400公里左右。长洲水利枢纽建成后,梧州到广州出海口的距离缩短,这让四大鱼种没有足够长的距离漂流。小鱼在梧州出生后,要随波逐流往下游走,边走边长大。但不足400公里的距离,让小鱼尚未长大就被冲到海里,被活活咸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