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沈阳军区某装甲旅冬训:零下29度负重行军(组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1/21/2011 08:25: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夜宿猫耳洞。

  东北的“三九”,天气最寒冷、气候最恶劣。对于部队官兵来说,三九搞冬训,如同赶一次“大考”,被官兵称之为“三九大考”。

  借三九这一最佳练兵期,沈阳军区某装甲旅按照今年军区出台的《冬季训练指导手册》,摔打锤炼严寒条件下部队的作战能力。据悉,《手册》对冬季训练纲目、冬季训练组织与实施、冬季训练试验数据等做了规范,着力解决部队冬训“训什么”、“怎么训”等问题,为冬训提供参考和遵循。那么,今年冬训会有啥变化?对提升部队作战能力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六天六夜跟随该装甲旅冬训,亲身感受今年的“三九大考”。

  第一天见闻

  数千条冬季训练“秘诀”,最大限度减少部队非战斗减员

  三九时节,风冷如刀。

  拂晓时分,凛冽的寒风吹打着窗户“啪啪”直响,温度计上显示气温为零下29摄氏度。笔者不由地担心:“这种鬼天气,部队还能准时出发吗?”

  正想着,突然,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响起:“准备出发。”

  笔者迅速从床上爬起来,穿上棉衣棉裤,登上防寒靴、戴上棉帽子,披上防寒大衣就往楼下冲,即便如此,也比别人慢了半拍儿,大家早已背好背囊,整装待发了。站在队列里,一股股寒风袭来,笔者猛地打了个寒颤。

  第一个训练课目是徒步行军。也许是怕不安全,旅里特意派中士刘辉与笔者组成“对子”行军。

  天还没亮,白毛风越刮越猛,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痛。行军途中,笔者环顾四周,不论干部战士,全都按战斗要求携带背囊、装具,尽管每人负重20多斤,却依然健步如飞。笔者纯属轻装上阵,走了不到10公里,就吃不消了。

  整个行军路线,多是乡村土路和山路、冰雪路,还时不时地横穿田埂和庄稼地,对人的体力消耗特别大。

  “原地休息5分钟!”听到命令,笔者一下子瘫坐在地上。此时,笔者只想躺一会儿,可一躺下,就想睡觉。

  “这可睡不得,哪怕是几分钟!”中士刘辉席地而坐,提醒笔者,“长时间暴露在严寒条件下,人的热量消耗增大,体温下降,四肢血液循环减慢,神经传输作用遭遇障碍,不仅容易冻伤甚至会死亡。所以,体温必须保持在36℃~37℃。”

  好像才是眨眼的功夫,集合号响了,部队再次出发。休息5分钟,笔者觉得身体轻松多了。

  “徒步行军,小休息时间要短,这是因为……”中士刘辉向笔者讲解起冬季行军“秘诀”来,真是滔滔不绝。

  风越刮天越冷。笔者使劲裹紧大衣,还是冻得受不了。刘辉见此情况,帮笔者戴好防寒面罩,护住脸部、鼻子。“大风天也容易冻伤。”中士刘辉边走边告诉笔者,“在严寒环境中,空气流动加剧了人体热量的散失,风速越大身体受冷越重,所以也就越易冻伤。”

  “走冰道时,要放慢行军速度,人员拉开距离,偶然坠入冰隙的瞬间要两臂迅速伸开。”“过度疲劳、掉队、迷路、饥饿时容易发生冻伤。”“行军纵队先头需携带多种行军标识,以便在各种复杂地点指示行军路线,引导后续部队前进”……

  走一路,刘辉讲一道儿,条条都是“秘诀”。

  不知不觉间,一条冰雪小路横在面前。小路下是冰,冰上是雪,官兵们在冰面上“唰唰”走得极快。然而,笔者一抬脚就摔了个跟头,而且接连摔了好几个。

  “走这样的路,不能高抬腿、迈大步,而要趟路走,小碎步。”按照刘辉的方法,笔者果然再没摔跟头。

  一路上,穿山坳,过沟坎,走荆棘,接连翻过两座小山,终于来到一个叫“下巨力克”的地方。此时已是夕阳西下,笔者又饥又渴,一身疲惫。随身携带的水壶早已冻成了“冰葫芦”。笔者弯腰抓起一把雪往嘴里放。

  “这雪吃不得!”刘辉赶紧制止说,“冰雪在形成过程中附带了大量杂质,有的颗粒含毒,吃后容易患病。”

  随即,刘辉递过自己的水壶:“喝我的吧。”这时,笔者才发现,他的水壶不仅戴着防寒套,还一直藏在大衣里面。

  “你咋知道这么多?”

  “这些‘秘诀’都在冬训手册上写着呢。”

  该旅旅长卢士国高兴地告诉笔者,“军区下发的冬训手册,把有关教材和部队多年研究探索出的数千条冬季训练常识编入其中,为官兵提供了参考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可别小看这一点,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部队的非战斗减员。”

  夜幕降临,举目远眺。山下的村庄已是万家灯火。晚上8时40分,69公里的路,历时一天,总算走完了。此时,笔者脱下袜子一看,两只脚磨出六七个大血泡,和袜子粘在了一起,一脱袜子竟带下来好几块皮肉。

  见此惨状,旅领导对我们说:“我们这次冬训,不完全是徒步行军,还有机械化行军和摩托化行军相互穿插。你们如果实在走不动了,明天可以转换别的课目。”

  于是,笔者决定当“逃兵”,第二天到加强坦克连参加实兵对抗演练。

  第二天见闻

  实战“对抗”火药味浓了,冬训内容也成倍增加了

  才凌晨4时30分,坦克驾驶员就起床了。笔者感到纳闷,6时30分才出发,怎么起这么早?为探究竟,笔者穿上衣服,尾随而去。

  “由于冬天气温低,坦克启动特别费劲,得通过加温锅加温才能正常启动,整个过程至少得40多分钟。”经坦克驾驶员高超介绍,笔者恍然大悟。

  出发后,笔者搭乘一辆坦克,通过潜望镜向外看去,到处白茫茫一片,根本分不清哪儿是路哪儿是沟,哪儿是坑哪儿是包。之前,笔者知道,坦克不论身处何处,向来都有如履平地之说。然而,冬天坐在坦克舱里,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遇到沟坎,数十吨重的大家伙竟然颠了起来,笔者钻进坦克不到20分钟,肩、腿、胳膊、手就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再一看坦克驾驶员高超,浑身上下也磕破十多处。突然,一个急转弯,坦克竟然在冰雪路上横推出十多米,来了个“大飘移”。

  从集结地域到作战地域,不到10公里的路,竟然设有弯道、雪坡、S形道、冰道等39处之多,几乎全为特殊路段。

  “坦克专业分队冬训,不仅要练车辆启动或启动时的故障排除、冰雪路驾驶,而且还要练测(判)定距离、快速精确瞄准发射等课目,选择特殊复杂路段的目的就在于此。”听了卢旅长的话,笔者茅塞顿开。

  按照训练计划,部队在一个叫“东山”的地域组织小休息。可大伙正兴奋着准备休息时,远处突然枪声大作——红军与蓝军一支加强坦克连遭遇了。

  此时,红蓝双方数十台坦克,在并不宽阔的地域里卷起滚滚浓烟。红军指挥员透过烟尘观察判断,此时的蓝军正使出一个“左勾拳”,准备偷袭红军指挥部。红军官兵迅速派出防卫分队,采取包抄战术,准备吃掉蓝军。双方都想干掉对方。数十个冲锋、回旋后,只见蓝军的装甲车,一台接一台冒起了蓝烟。

  正当笔者为此迷惑不解之时,该旅政委张连军指着冒着蓝烟的一台台装甲车介绍说,那些冒烟的表示被对方击中了。

  据悉,此时这个旅其他装甲分队也在分别进行实兵对抗演练。这次冬训,该旅少说也打了十几仗。这在过去冬训中是“前所未有的”。

  “对抗,增加的不仅仅是‘火药味’,对抗双方在训练中互为‘磨刀石’,一方绞尽脑汁把条件设难设险设复杂,对方则想方设法破解。”八连连长高磊希虽然一脸疲惫,却感到收获良多,“刀不磨不快,兵不砺不精。一路应战让我们反应更灵敏,带兵打仗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了。”

  “‘背着背囊走一路,野外露营住两宿’,是官兵对过去冬训的形象描述。”旅参谋长王海东向笔者介绍说,“今天这样的场景在往年冬训中并不多见。我们严格按照冬季训练手册组织冬训,从训练基地引进激光模拟对抗系统,给每台坦克和装甲车安装了激光对抗模拟器,即便不用实弹、不用炸点也能练对抗,使冬训更贴近实战,锤炼了部队作战能力。”

  “过去冬训,大多以徒步行军和野战生存为主要内容,叫做‘冬季适应性训练’,只停留在适应严寒气候的低层次水平。”听该旅副参谋长滕达讲,今年冬训,基础训练、专业训练、适应训练和实兵实装对抗训练数十个训练内容,全都登台亮相,与过去冬训比,内容成倍增加了,确实使部队在逼真的战场环境、激烈的实兵对抗中得到近似实战的锻炼。

  第三天见闻

  和着风雪,在夜晚荒野中,吃到有生以来最好吃的一顿饭

  “吃”是部队冬季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

  此次跟随部队冬训,一顿饭给笔者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三九的第七天,也就是1月15日傍晚,辽西气温骤降,寒风肆虐,夜黑如墨。就在快开饭时,旅领导下达命令,临时决定组织首长机关在生疏地形上开展识图用图训练。

  谁也没来得及吃饭,司、政、后、装四个部门,都挑选精干人员,合理编组,按图行进找“点”,即把预先设置在某点的标记找出来,以此检验官兵识图用图能力。笔者跟随政治部第二组,一行5人受领任务后,乘坐一台运输车,向银装素裹的生疏地域进发了。

  也不知道到哪儿了,更不知是什么地方,反正是进入一座大山深处后,考核员把我们扔下就“一溜烟”走了。

  左右瞅瞅,漆黑一团,什么也看不见。打开手电,笔者仔细看了看,考核组只给发了地图、指北针以及每人一壶水、两袋自热食品。

  我们对照地图,利用指北针先确立了站立点,顺着一条盘山小路而上,结果没走几步就出了一个三叉口,也不知转了多少圈,选了哪一条路,甚至走了多少路也不知道,反正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找到坐标点电线杆和石头上两个目标点,剩下3个目标点却说什么也找不到了。夜晚,在树林密布、杂草丛生的山里,越转越迷糊。

  此时,我们手脚都被冻得不听使唤了。

  笔者看看表,已是凌晨2时许。至此,离晚饭时间已过去8个多小时,大家早已饥肠辘辘。无奈中,我们只好就地休息,一来恢复体力,二来解决一下肚子问题。躲在一处山洼里,掏出野战食品,撕开外袋一角,倒进少量水,只见自热食品“噗噗”冒起了热气,10分钟后便吃到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什锦米饭、鱼香肉丝、红烧牛肉等野战食品。尽管双手被冻得拿不住筷子,嘴被冻得不好使了,可食物下肚后,却觉得这是有生以来最好吃的一顿饭,比自己去过的任何一家餐馆的美味都可口都香甜。

  “以前冬训,就餐可没这么方便。”宣传科科长穆长龙跟笔者聊起了他当兵第一次冬训就餐时的情景。那天赶上暴风雪,他和战友背着大米、铁锅,满山到处找柴禾,最终米饭还做成了夹生饭。“如今有了自热食品,再也不用受那样的罪了!”

  “酒”足饭饱之后,我们趁着夜色,迎着怒吼的狂风又出发了。

  事后,随行保障的该旅后勤部部长李文武介绍说,传统的野战伙食保障模式,在食品供给、保障效率、应急储备等方面存在较大缺陷,尤其是在基层部队,由于野战食品未列入供应标准,相关训练没有开展,基层部队野战食品短缺,遂行紧急任务时不得不用方便面、火腿肠、矿泉水等“老三样”代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障质量和部队战斗力。

  “现在就不同喽!”李部长感慨万千。新型野战食品不仅富含脂肪、维生素及热量,而且加热方便,只需一点水哪怕是凉水或抓把雪也可把食物加热,还可满足南北方口味的不同需要。据悉,此次冬训,他们给全旅官兵携带了三天的野战食品。

  战场环境瞬息万变,不可能什么时间都吃上自制的野餐。为提高官兵们恶劣环境下的野战生存能力,总部已为部队配发了数十种野战食品,并搬上了冬训场。在岁末年初的几次演练中,该旅按照每顿食物定量标准最少携行一次野战食品,每次至少安排几天的野外无给养生存训练,大大提高了官兵的野战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