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郑州12月24日电 题:从“卢海西”到“卢中原” 河南不甘“寂寞”
中新社记者 赵敏 李贵刚
建设中原经济区、富士康落户河南、中国中部首个综合保税区落户河南、“中国粮仓”粮产连续5年破千亿斤……从这些“闪烁”海内外的字眼中不难看出,曾经冠以“落后”字眼的河南不再甘于“寂寞”,正在谋划发展与腾飞。
从“卢海西”到“卢中原”
重优保粮、直陈煤矿安全生产问题、拉闸限电……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书记卢展工23日在为期两天的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针砭时弊的言辞再次牵动着境内外媒体的神经。
这不仅仅因为其个人魅力之所在,也得益于其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其实,这也是继卢展工时任福建“一把手”构建“海西经济区”后的又一战略构想。
此前,港媒来豫采访时一致评价称,“卢海西”从福建到中原,再祭“杀手锏”,无疑给中原大地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开放之风。
从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到11月河南省委《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短短数月,中原经济区在海内外已形成广泛共识,海内外专家、学者纷纷为此展开热议、发表真知灼见。同时,港澳台以及众多境外媒体亦给予高度关注。
如今,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输入“中原经济区”,高达百万多个相关网页。建设中原经济区,无疑成为2010年河南省经济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从“焦虑担忧”到“高调支持”
早在2003年,河南省就提出“中原崛起”的经济发展计划。而那时仅仅只有河南一个省份在“独舞”,并一度引发社会的担忧。
自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后,素有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基地之称的中部地区“不东不西”、“东西夹击”的失落感弥漫,讨论声骤起。不少人士在安徽合肥、湖北武汉等地召开的有关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研讨会上都明确提出了“谨防中部塌陷”的焦虑和担忧。
直到2004年,中部孜孜以求的“中部崛起”被列入中央决策,中原大地才感受到了“中部崛起”的曙光 。
自“中原经济区”这一战略构想“问世”后,吴敬琏、厉以宁、刘国光等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纷纷在不同场合高调表态,“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写进‘十二五’规划,我同意、我支持、我赞成、我尽力。”
时至今日,“中原经济区”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疑成为中国中部崛起的“基地”,并辐射周边若干区域,包含山东、河北、山西的一部分城市,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领域。
从“中国粮仓”到“世界餐桌”
在2010年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卢展工直言,铝行业、煤化工、石化、钢铁等产业、河南一亿人口资源、粮食以及区位等这些优势千万不能丢。并特别强调,“不能仅仅满足于粮食产量,真正把粮食这篇文章做成对我们经济发展、对富农强农有支撑作用的支柱产业。”
素有“中国粮仓”之誉的河南省在克服持续低温、暴雨、沥涝等不利因素,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达到1087.4亿斤,连续5年超千亿斤,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河南省省长郭庚茂曾表示,粮食丰收得益于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并走出了一条以不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工业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西平县小龙虾是中国唯一一个在美国享有“零关税”的水产品,华英鸭肉熟食占了日本市场八成的份额、韩国市场九成的份额……这些都是河南特色食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双汇猪肉、开封西瓜、信阳水产等“豫”牌也在走向世界。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从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释放出的这些信号中可以看出,河南要在谋划大经济“蛋糕”的同时,还将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好“蛋糕”。拥有一亿人口资源的中国第一大省不甘寂寞,也不再寂寞!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