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在玉树地震灾区,十多位来自吉林的农民工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记者杨登峰摄
编者按
12月5日,本报《社会周刊》一版刊发消息《“志愿者”已成年轻人“精神时尚”》,同一天,本报二版刊发评论《志愿者,因为有你而不同》,对近年来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大量涌现给予肯定。
这两篇报道见报后,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许多读者希望就年轻人的“精神时尚”问题展开深入报道和讨论。从本期开始,本报《社会周刊》推出“特别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时尚’”,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见解。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这天,山东省某高校22岁的本科生李育宁和他的同学在路边向过往的行人发放关于艾滋病的宣传材料,普及相关防护知识,并呼吁大家关爱艾滋病患者。
自从2007年在大学里正式注册成为“青年志愿者”以来,李育宁每年都会参加学校和志愿者协会组织的活动,比如为农民工子女免费提供家教服务;利用周末去敬老院照顾老人,给老人们表演节目,陪老人们聊天散心;去特殊儿童学校,陪伴先天智力缺陷孩子等等。
“社会上对我们90后似乎有一种看法,认为我们是物质化的一代。其实我们宿舍所有的人都是青年志愿者,我们并不只是物质的,恰恰觉得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远比物质上的享受要充实幸福得多。”李育宁说。
精神偶像并未过时
李育宁现在的偶像,不是当红的那些歌星或者影星,而是德兰修女。“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李育宁说,他做志愿者,就是想像德兰修女那样,尽自己的能力去关爱身边需要关心的人,传递温暖与关爱。
比李育宁大5岁的姐姐李育宜,她的偶像则是“提灯女神”——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李育宜现在是山东一家医院的护士,她在轮休的时候会去社区的6位五保户家为他们量血压,做健康跟踪。这件事从她成为护士起就一直在坚持做,到今年已经是第4年了。李育宜说,在护校的时候读南丁格尔的传记很感动,当她真正成为护士后,她决心以南丁格尔为榜样,尽力去照顾好身边的困难病人。
现在,像李育宁和李育宜这样,以道德楷模作为自己的偶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笔者通过电话对山东某高校进行调查,在接受采访的51个人中,以道德楷模作为自己偶像的人有19人,约占37%,这些偶像包括雷锋、张海迪、白求恩、郭明义等。
2009年5月,由中国共青团网、腾讯网联合开展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雷锋、张海迪、李素丽等,至今仍被青年人视为学习的榜样,传统的青春偶像现在仍未过时。
调查显示,在“谁是你的青春榜样”一题中,“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得票数高居榜首(1168票,14.16%);“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位居第三(1007票,12.21%)。此外,还有不少网友表示,会选择“为地震灾区重建捐款捐物献爱心”、“做名志愿者,到西部到基层去服务”等方式来追求人生价值。
在北京西单一家T恤店里,店主对记者说,这些年,买印有雷锋、白求恩头像的T恤的人越来越多。李育宁和姐姐李育宜每人有一件印有雷锋像的T恤。“不能否认很多人买这个就是觉得好玩,但是我们买来穿在身上,就是想时刻提醒自己要像雷锋那样多做一些好事。”李育宁笑着说,“这就算我和姐姐的精神LOGO(标志)吧!”
精神时尚融入生活
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一代曾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在随后如火如荼的激情岁月里,青年们努力补回失去的时光,积极向上投身建设,相约“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
随后,独生子女一代逐渐长大,恰逢社会转型期,当被物质化包围的一代走进公众视野,伴随着一些负面报道,社会的镜头过多地对准了80后、90后的缺陷。“拜金、无所事事、沉迷网络游戏、精神萎靡”成为社会对80后、90后一代的“解读”和“认识”。
直到2008年,80后、90后在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上的突出表现,才让社会正视到这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时尚’,并不能因为我们成长在物质丰富的年代就忽视了我们在精神上的追求。我们在物质追求上是比过去多了,但我们在精神追求上也有新的高度。我们80后、90后也有自己的精神LOGO。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表达,或许就是‘志愿者’。”马永红这样告诉记者。
马永红是陕西省洛南县麻坪镇合兴村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大一下学期的时候,一次下乡支教活动,让他决定休学一年回乡支农。当他背着铺盖卷回到家乡时,父母都哭了,辛辛苦苦培养出一个西北政法大学的学生,怎么能返回一贫如洗的家乡呢?
2005年独自回乡后,马永红独自办起了夜校,给农民教书识字,普及法制教育,甚至还请来农业大学的志愿者给妇女们传授养殖技术,组织志愿者来给孩子们支教。但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让他知道孤军奋战是不行的。2009年,他成为西安市长安区炮里乡南桑村的大学生村官。
“这类基层经历会改变年轻人很多东西。”大学生村官网创办人孟召臣向记者表示,“经过基层的磨练,大学生村官在从基础上一点一滴改变农村面貌的同时,他们本身也在不断成长。”
去年全运会期间,山东某高校的田龙是一名普通的城市志愿者,全运会结束之后,作为青年志愿者,他依旧在学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者的精神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看到有人迷路或者老人上车不方便,我就会很自然地去帮助他,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每次人家说谢谢,我就觉得很快乐、很开心。”田龙说,“并不是我去参加某一个活动的时候我才是志愿者,我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志愿者。”
同田龙一样,虽然北京奥运会、全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已经结束,但很多人继续用志愿者的行为来践行志愿精神。
23岁的薛阳现在是青岛市一名小学数学老师,虽然她不是注册的青年志愿者,但是她也像那些青年志愿者们一样践行着志愿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今年,青岛、威海、昆明等地出现不同程度血库告急,有的城市甚至启动二级预警,造成全国范围血荒。薛阳在轮休的时候和同事们一起去献血。
薛阳说,“我们都是‘80后’,但是我们并不缺乏奉献、互助和关爱他人的意识。这对于我们来说,就像血液一样流在我们的身体里。”
文明社会的成熟表现
谈起80后、90后的“精神时尚”, 薛阳如是说,“我个人觉得,物质上‘丰满’的同时不能让精神上太‘骨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能够概括我们这些人现在追求的精神时尚,而这些追求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不可或缺。”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王忠武教授说:“从社会学角度看,志愿者如此大量涌现,是文明社会走向成熟的重要表现,也是社会公民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
他认为,志愿服务是人们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途径,志愿精神正是一种可贵的公民意识。
宋乐永教授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了年轻人的“精神时尚”追求。
他认为,年轻人做这么多善行、义举、志愿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一个,就是“仁爱之心”,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仁者爱人”。“《礼运大同篇》上讲‘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就是社会一直在追求的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范静这样阐释了她的理解:“在这个年代,志愿者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他们关注的不同,行动的方式不同,但是包含在其中的‘爱’和‘奉献’却是相同的。我们所追求的精神时尚就是爱,是大爱,就是要让这个世界充满爱,让荒芜的沙漠上盛开玫瑰!”
北京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公务员说:“每一代人,都会有这个时代所赋予的精神特征,都会去追求这个时代所彰显的‘精神时尚’,用他们喜爱的方式,担当起属于他们的使命。”(实习生 尹晓鹏 记者 赵昂)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