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10万尾金线鲃“游回”滇池 土著鱼助力改善水质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09/2010 00:52: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12月8日,10万尾金线鱼被放入昆明滇池,治理滇池污染。中新社发 任东 摄 

  中新社昆明12月8日电 (记者 甘娜)时隔20多年,在云南滇池销声匿迹多年的土著鱼金线鲃今天终于“回家”了。

  12月8日,10万尾人工繁殖的金线鲃鱼苗,在滇池湖畔的海埂公园被首次放流入湖,此举是滇池恢复土著鱼类,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助力滇池污染治理的新举措。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君兴说,滇池金线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濒危特有鱼类,俗称金线鱼,与大头鲤、大理弓鱼、鱇浪白鱼一起被誉为云南四大名鱼,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滇池水体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环境破坏、水质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滇池土著水生生物尤其是土著鱼类在湖体中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1986年,金线鲃从滇池湖体消失,仅有少量存在于滇池周边未受污染的溪流、水潭中,目前野生种群数量不超过万尾。

  经过10余年刻苦攻关,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世行全球环境基金(GEF)的资助下,成功实现人工繁殖滇池金线鲃,从根本上解决了金线鲃的苗种来源,并繁殖出滇池金线鲃二代。今年共繁育出40万尾金线鲃。

  杨君兴说,金线鲃成鱼体长可达210毫米,主要捕食小鱼、小虾,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浮游动物(小鱼、小虾的主食),从而抑制蓝藻等浮游植物。“过去滇池水生态治理都是通过投放外来物种,如花白鲢等鱼类来抑制蓝藻,现在用滇池的本土特有物种来改善滇池的水生态环境,标志着滇池治理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时隔20多年后“回家”,金线鲃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是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对此,杨君兴欣喜地告诉记者,研究所在滇池白鱼口、下梁王水域做了为期一年的养殖试验,成活率达80%以上,鱼的体重还有所增长,证明人工繁殖的金线鲃可以在滇池V类水中存活。

  滇池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也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内陆淡水湖泊之一。截至2009年底,滇池治理累计投入资金120亿元人民币,综合治理的成效逐步显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