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江苏溧阳周城水泥厂污染严重 村民活在水泥灰中(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04/2010 08:1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村民家里的桌子上,一抹一手水泥灰。记者 庄庆鸿摄

  周城汉生特种水泥有限公司远景。记者 庄庆鸿摄

  50岁的农民吴小娟(化名)每天活在水泥灰之中,她感觉日子有些绝望。

  她的家乡是江苏省溧阳市周城社区,原来是“有山有水有风景”的村庄,而现在,正在变成一个大大的水泥城。

    “青菜水泥汤”的日子

  新的一天,运石头的大车厚厚的轮胎一碾过,窗台上的新灰就被震得飞了起来。吴小娟就在大车的隆隆声中醒来。她睁开眼,看到阳光中浮动的水泥灰,深吸了一口这样的空气。

  “水泥村庄”村民的一天,是从扫地开始的。

  吴小娟每天早上都是先抓起扫帚簸箕,再打开家门。锁舌一弹,门上腾起一阵灰。

  她的家是挨水泥厂最近的民房之一,邻居的白墙上都布满了一抹抹灰黄的痕迹,仿佛一场沙尘暴刚刚过去。晨光中,家家男人女人都在扫自己的院子。

  10多平方米的院子,吴小娟每天从地上扫起的水泥灰就能装满一整个塑料袋,足有两三斤重。

  刚扫完的地上,用脚尖轻轻一刮,还是能刮起一道灰痕,但扫帚都扫不动。吴小娟也不再管:“扫不干净的。早上爬起来实在没办法,天天这样,灰已经都吃到地下了。”

  在她屋后约40米开外,趴着一个巨大的“锅盖”,旁边水泥厂灰黄的石头堆仿佛一座山岭,和农家平行延伸超过100米,有厂家院墙的3倍高。装满石头的大卡车爬坡,哼哼地爬到从她家后窗望得见的位置,成吨的石头“哗啦”一声倾泻而下。石山后矗立着水泥厂的大烟囱,冒着烟,俯视着周围一排排灰头土脸的农家院。

  水泥厂的围墙和农家院之间,是各家的菜地,菜地里的菜叶永远都是灰绿色。

  吴小娟要做饭了,一般的菜洗两道就够了,她家的菜要洗四道。洗完蔬菜的水里,有厚厚的一层灰。饶是如此,洗完后水一干,鲜绿的菜叶又变回了灰绿色。“水泥灰吃在菜叶里面了,但我们没办法,菜哪能不搁在外头长?”

  她拿出上午剩下的青菜汤,把菜叶一片片夹出去,碗底剩下的汤里沉淀着黑色的水泥灰,清晰可见。

  “我们天天吃的就是这样的菜。前两天刚下过雨,灰还算少的。”

  “养兔子的,周围已经找不到能给兔子吃的草了。兔子吃了这儿的草,已经死了一些,只能到很远的地方找草。”吴小娟说。

  周城的夜晚也不宁静。几十辆运石头的大车在路上来来往往直到凌晨3点多。吴小娟说,本地人已经习惯了,不过外来的人第一个晚上往往都睡不着觉,要被卡车开过的隆隆声惊醒三五次。

  “水泥厂24小时生产不停,噪音从来不停。晚上门外车子响得不得了,爬坡时更不用说了。‘轰!’一声倒完石头,开下去时车斗门就一路哐当哐当!”吴小娟举起双手,激动地学这些声音。

    烟囱排出的灰像条龙

  周城地处苏南,在太湖以东50多公里,山清水秀。周城一带至今依然保留着有3000年历史的傩文化,农民用跳幡神来祈祷丰收。这在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甚至整个长三角都是相当罕见的。据常州市文化局网站的介绍,这正是由于溧阳丘陵地区的交通向来比较闭塞,“一直以农耕经济为主,工业经济发展较为迟缓”。

  周城有座长期荒芜的石头山,虽然叫“金山”,但村里人从来没认为它和“金”有关。直到上世纪80年代,全镇第一家水泥厂“金山水泥厂”诞生了。空卡车首尾相接,排着队上山,下山时都满载着开出来的山石,日夜不停。紧随其后,又有两家水泥厂树起了粗烟囱。

  很快,周城成为闻名溧阳市的“建材之乡”。1997年溧阳成为江苏省水泥生产第一大市。在2007年并入社渚镇后,“辖区内有江苏金峰水泥集团、中国建材溧阳市汉生特种水泥有限公司两家星级企业”成了周城最重要的名片。提到家乡时,周城老百姓最值得一说的荣耀就是“我们有水泥厂”。

  然而,从水泥厂建成以来,吴小娟家的玻璃窗再也没有开过。紧挨着她家的汉生特种水泥有限公司建立后的第二年,吴小娟更是把所有窗户封了两层。“没办法,我生存不下去了!”

  但即使永远关紧双层窗户,也挡不住满世界的水泥灰。对于这种无孔不入的进攻,如今村民似乎已经习惯了忍耐,习惯了天天用抹布“战斗”。

  每天,在灶台边、饭桌上、橱柜里、楼梯上,或者几乎任何地方,随手一抹,手上都会沾满一层灰。明明昨天才擦过,今天却会让客人误以为这个家很久没有住人了。楼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因为水泥灰积在管子上,都渐渐烧不热了。“灰太厚,擦不了,只有用铁钎子去戳,每年弄一次。”

  住在周围的村民都知道,水泥厂“白天大烟囱收灰尘,到夜里排出的灰尘像条龙一样,全黑的,和白天的不一样,整个都把天空遮蔽了”。

  刮西风的时候,大量灰尘就往大溪水库吹去,一路的树叶上都挂着水泥灰。大溪水库属于天目湖旅游区,是溧阳市的第二大“水缸”,担负着为近20万群众的生活供水的重任。

  “使用机器处理灰尘,一天的电费就要万把块钱,顺烟囱一排又省钱又省事儿!所以它们白天不敢排放,到了晚上10点多以后大家睡觉了,就排放。村民去吵闹了,水泥厂就收敛几天,不吵了就继续排,尤其是风大的时候。”村民陈一力(化名)说。

  从建厂开始,周城的老百姓一年到头到厂里去“交涉”。有的村是全民集体堵厂门,要他停产整改,有的村派代表去提意见,但这两个途径都收效甚微。

  今年年初,周城社区张桥村200多村民堵住了汉生水泥有限公司的三个门,不让卡车进出,要求整改污染。当时他们向私人租了几个棚子,男女老少蹲在地上,全部买盒饭吃,一直从早晨坐到第二天凌晨3点多钟。有村民原本在水泥厂上班,“为了自己的身体也去闹”,接下来就再也不能去上班了。

  当时,社渚镇的领导、溧阳市环保局的干部都来了,协调现金补助,当场写下了字据,每年补贴全村污染环境费55万元,村民代表签了字。今年7月底给了27.5万元,余下的部分,12月前再付清。村上将近500口人,每个村民的确从水泥厂得到了钱,但仅仅是408元。而水泥厂的污染完全没有减小。

  2009年8月31日,溧阳市政府对汉生水泥厂发出了限期治理污染的决定,但是仅仅针对“噪声污染”,责令水泥厂于2010年6月30日前完成噪声污染治理,“但至今为止,没有整改!”陈一力握紧拳头说。

    被工业吞噬的农村

  “说到周城的水泥厂,外面的人只看到周城这两年发展得不错,税收多少、就业多少、水泥厂赚了多少,但周城农民自己知道,自己正深受其害,但说了也没人管。”陈一力说。

  周城最大的水泥厂金峰水泥集团有9条生产线,每天水泥产量上万吨。汉生特种水泥有限公司有一条生产线,日产5000吨。金峰集团2010年已登上“中国民营企业500家”名录榜,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可达65亿元、利税4.8亿元。周城有1800多名农民都成了它的工人。当地媒体赞誉它“有力地拉动了全镇经济的大发展,工人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2万元”。

  陈一力回忆说,水泥厂建立的时候,村民为了征地的钱,反对建厂的人也不多。“再说厂方说自己是排放合格的企业,有限制排污的设施。”而如今,有的人家还剩水泥厂边的几分田,有的一分田都没有了,“全部都在水泥厂下面了”。

  吴小娟算了一笔账:从前有田地的时候,男人在外打工一年挣两万余元,女人在家一年种几亩地稻子,自己够吃,卖了麦子可以抵过农药、化肥的开支,卖了稻子就赚了。自己种菜自给自足,买菜只要买点荤的就行了。“但现在除了打工,我们一无所有了。”

  “你看我们一年要吃多少水泥灰?就凭他每天上万吨的石头倒下去,撞击腾起来的灰就够老百姓吃的了。”吴小娟说。

  在水泥灰的阴影下,周城农民慢慢开始担心自己的健康。离汉生公司最近的一家四口人,男主人和两个女儿都得了胆结石。“我们这里得胆结石的多得不得了,都不算病了!”吴小娟苦笑着说。

  附近有村子已经在准备搬迁,政府已派人来量取了房屋面积。陈一力不信,他们去上访,问溧阳市市长韩立民:“到底搬水泥厂还是搬村子?”

  “韩立民出来见我们的时候说,靠水泥厂500米之内都要搬迁。我说,我们村子在这里300多年了,水泥厂才几年,为什么让我们搬迁?镇上两个镇长和书记都说:指望水泥厂搬迁,是不可能的事,现在镇政府要争取到项目,要国家把你们这个村撤掉。我问,等项目拿到,我们要等几年?他们说:‘三五年没定。’”

  “我说:你讲这样的话,我们全村村民不是在要这里等死吗?他们不说话了。”

  “真不知道当时政府是怎么规划的,一个这么好的地方建污染这么厉害的水泥厂,还不治理非法排污,搞得整个周城到处都是灰。”陈一力说。

  “能走的都去县里买房子了,这么多走不了的怎么办?我们这儿算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但是谁知道我们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下呢?”陈一力颓然坐在椅子上,狠狠擦了一把桌子,依然一手水泥灰。

  本报记者 庄庆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