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发改委披露一批被查处的高价销售柴油企业,在总计查处的6家企业中,有3家是中石油、中石化下属的销售公司。此次查处的企业涉及山东、陕西、湖北、河南、江苏等柴油供应紧张地区。(10月24日《新京报》)
“三桶油”最早源于国务院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在达沃斯论坛的一番话,他表示某些行业出现垄断是正常的,“如果没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3个石油企业,中国经济早乱了”。由此,“三桶油”引发了公众广泛的非议。
事实上,“三桶油”支柱与垄断地位,是国家政策赋予的,并不是靠市场竞争搏取的。据此,作为决定着国民经济命脉、关乎着国计民生的央企,更应牢记自身应有责任担当,为国分忧,为民谋福,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然而这背后,舆论所向,诟病丛生。抛开天价级别的薪资福利不谈,先是中石化集团办公大楼“天价吊灯”引发强烈争议,随后中石油陷入“行贿案”和“团购房”迷雾,再到中石化大连分公司“7·16”火灾“那场等不及的表彰会”,以及事故引发海滩污染,导致渔民赴京上访的事件,从中可以看出“三桶油”在公众中的形象是何等不堪。
相对于上述的“大手笔”、“大损失”而言,“三桶油”中此次被查处企业违规的金额并不大,如中石化湖北武汉石油分公司以每吨6950元至7800元的价格销售0号柴油,比规定价格每吨高70元至560元,共销售650吨,多赚8万元。中石油湖北武汉销售公司以每吨6950元至7540元的价格销售0号柴油,比规定价格每吨高出70元至300元,销售185吨,多收5.7万元。
然而,在国内多地柴油供应紧张、政府采取多项措施稳定物价之际,已然处于垄断地位的“三桶油”企业,擅自提高柴油价格,自然很难逃脱囤积居奇、“趁荒打劫”的嫌疑。在居高油价推得物价节节攀升的背景下,这些举动,无疑在公众那颗破碎的心上,再插上一把匕首。这背后,私毫没有怜悯民生的责任之感,相反把借机敛财的快感建立在公众的痛楚之上,相对于上述事件的影响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也许有人把“趁荒打劫”归咎于少数不法企业、不法人员的不法行为,从表象上看不假,但是从“三桶油”妄自尊大、虚荣炫富、漠视公众的一贯表现来看,丝毫看不出应有的社会责任担当,以其脉络出现下属企业“趁荒打劫”的现象并非偶然,相反为其社会责任意识的匮乏写下了鲜明的注脚。(木须虫)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