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引渤入疆”被指是天方夜谭 逾六成网友表质疑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1/16/2010 15:19:00   来源:天山网

  “引渤入疆”设想示意图。

  11月5日,120名专家聚集乌鲁木齐,商讨一个宏大的设想——“海水西调,引渤入疆”,计划从渤海提送海水,一路进入新疆,从而推动新疆生态,特别是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11月8日,“海水西调,引渤入疆”的新闻占据了腾讯,搜狐、新浪等各个媒体的头条。“天方夜谭”,这是众多读者阅读完新闻后的第一反应。在搜狐网,不足24小时,就有1.7万多名网友跟帖讨论,其中六成以上的网友持质疑的态度。当然也有不少人支持这一大胆的计划。

  那么,“海水西调”到底是痴人说梦还是锦囊妙计?如此浩大的工程,究竟需要花多少成本?在历史上,为解决西北的缺水问题,都想出过什么样的办法,记者采访了此次“陆海统筹 海水西调高峰论坛”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东西部(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唐立久。

  媒体众说纷纭

  11月13日下午,在东西部(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唐立久的办公室里迎来送往了数拨记者,从本地的媒体到《南方周末》,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冲着“海水西调,引渤入疆”设想而来。

  自从11月8日“海水西调,引渤入疆”的新闻出现在互联网上以来,似乎成为一个全民议题。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唐立久的办公室就成了记者们的“战场”。

  面对网络上的各种调侃和质疑,唐立久显得很镇定,因为他认为任何一个大胆的创新都会有人质疑,他所希望的就是争吵之后能有一个结果,支持者能给出更加可行的方案,反对者能给出自己担忧的理由。

  “有不同的声音是好的,有争论才能更接近客观和理性。不管‘引渤入疆’是伟大设想还是天方夜谭,这一话题已经引起了全疆乃至全国各界对新疆水资源利用、发展的关注。多想一想总是好的。”唐立久说。

  “一直以来,新疆都实行以低水价引进大项目的政策,但项目引进之后,用水指标却成了遏制项目顺利进展的绊脚石,坐拥中国41%煤炭储量的新疆正感受着能源大开发的投资狂潮,投资规模以千亿计的一系列能源项目入疆后,却不得不面对当地水资源匮乏的困境。海水引入新疆后,可形成自流。甚至于在地势落差相对较大的区域设立发电厂,对冲前期的投入成本。这将进一步推动新疆生态,特别是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他认真地向每一位采访者表达着自己的设想,展示着“海水西调,引渤入疆”的美好蓝图。

  和唐立久的镇定自若不同的是,在网络上,“引渤入疆”的新闻已炸开了锅,是否立项,众多的矛头都指向了方案的提出者,为此,涉及到的两地发改委都不得已出面辟谣。

  在搜狐网、新浪网以及天山网上,网友们常常拿“炸开喜马拉雅山”来调侃“引渤入疆”的想法,一时间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

  被否决的“大西线调水”方案

  针对“海水西调,引渤入疆”的设想,有不少网友提出质疑,说与其引渤海水入新疆,不如从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雅砻江、大渡河5大江河取水,引入新疆。该方案就是在上世纪提出的“大西线调水”方案,但经过专家的再次论证,该方案也被否决。

  “大西线调水”工程计划从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雅砻江、大渡河5大江河取水,通过修筑大坝,开挖隧洞等工程将水引入黄河,实际流程1239公里。其中隧洞工程8处,最长的隧洞60公里,短的6公里,隧洞总长240公里。这段线路两岸皆是人烟稀少的山区,河水全部自流,可实行定向爆破,施工容易,不怕地震,且淹没极少,移民仅2.5万人。

  按照预算,工程主干项目投资按1997年不变价为2250亿元,工期5年,年均450亿元。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江河每年出境量6366至8109亿立方米,可取水量3800亿立方米,足可保证2006亿立方米的取水量,相当于4条黄河的总流量。

  “大西线调水”方案中有两条通往新疆的支流。一条是东出青海湖,经西宁接湟水河到兰州西拐,沿河西走廊,向西北经武威,过嘉峪关,入新疆,再通过乌鲁木齐,出伊犁,进入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与国际运河相接,可直达荷兰鹿特丹港。另一条是西出青海湖,沿祁连山、阿尔金山南坡海拔3200米等高线处,开凿一条通往新疆罗布泊和塔里木盆地的运河。由于存在巨大落差,沿线可以修建规模宏大的水电站群,其发电能力相当于四个三峡。有了水和电,就能改造和灌溉广袤的沙漠荒原,使农林牧及工业得到大发展。新疆更可发挥欧亚水路和陆路大陆桥的作用。

  “大西线调水”方案和海水西调的方案一样,一经出台,就引起了各方的争议,反对意见主要是:“西藏没那么多水可引,自流入黄河不可能,施工难度大等。

  国家水利部方面认为“大西线调水”工程其中错误的概念太多,“缺乏科学常识”。“使西北、内蒙低海拔荒漠、草原成为适于人类居住的湿润平原的想法,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生态环境的形成是多种自然条件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仅仅增加一些地表水资源量,并不能改变受水区的气候类型”。“水加上沙漠,并不等于塞北江南”。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关志华研究员与张文敬教授的意见比较中庸,他们认为,从雅砻江、澜沧江、怒江实行南水北调是可行的,但“雅鲁藏布江的水救不了中国的干旱”。“大西线调水”正反方分歧的焦点在于水量。耗资几千亿元的工程完工了,没有水调怎么办?最后,这一方案也被否决。

  大胆提出“海水西调”

  “其实海水西调的概念已出现了十多年,只不过这次因为媒体的参与,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广泛报道,使得更多人参加了讨论,这是一件好事情。”在采访中,唐立久多次强调。

  早在13年前的1997年,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工程研究中心霍有光教授就提出了海水西调改造北方沙漠带的设想。霍有光指出,21世纪我国北方保持和发展绿洲经济,已面临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威胁,而横亘我国北方的条带状沙漠由于几乎没有水资源,不仅环境无法改造,反而以每年新增2000多公里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沙漠化进程。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充分利用浩瀚的渤海之水,每年调水50亿至300亿立方米,无疑将成为改造北方沙漠最理想的水源。

  霍有光论述了海水西调的基本原理是,以海水替代淡水做生态水,填充沙漠中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海。人造海可以遏制沙尘暴,发展人造海养殖业、盐化产业及周边的绿化、种植、旅游等沙产业;另外也可作为水气供应源,湿润北方气候,增加降雨量。按他的设想,西调渤海之水不会改变我国陆地上任何一个地区原有水资源的数量及配给,调水不会顾此失彼。海水西调方案,是与治理沙漠结合在一起的,这特别切合新疆的实际。新疆以人造海为依托,四周广植碱生、沙生植物,改良草场。依靠生物工程,选育抗重碱、抗重盐、耐海水的优良品种,用植被覆盖裸露的沙漠,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人造海扩大了北方沙区湿地面积,海水大量蒸发,形成当地降水,有利于飞播种草,大区域育草固沙,使流动沙丘逐渐变为半固定、固定沙丘,最终使沙漠变成绿洲。

  中国地质大学的陈昌礼教授是海水西调设想的支持和发展者。他指出,只有海水西调才能实现大流量和持久性调水,每年调水1000至2000亿立方米,历经100年,在西北形成大约10万平方公里人工湿地。

  新疆具备增雨的两个条件,即西风带、高山冷凝系统,惟独缺少水气源。这个必备条件可以通过海水西调来实现。也就是说可以用100年的调水工程,补偿了2000年的水气东逸损失,即补偿了2000年的自然干旱化进程;从而可使西北和华北北部总体干旱化过程得以缓解和局部逆转。

  “海水西调”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此设想是通过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盐湖、咸水湖和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同时,大量海水依靠西北丰富的太阳能自然蒸发,作为湿润北方气候的水气供应源增加降雨,从而达到治理我国沙漠、沙尘暴,彻底改变华北、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的目的。在引渤济锡示范工程实践基础上,最先引向吐鲁番的年输水量22亿立方米,采用管涵输水方式,线路全长2829公里。这意味着,项目全程将穿越4条山脉、1个湖泊,涵盖中国西部的8大沙漠。(记者张福军 单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