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开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石秀诗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调研报告。
从今年5至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农业农村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成立四个调研组,分别对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和卫生等民生工程、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等重大公共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开展了跟踪调研。
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的重大公共投资预算,努力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倾斜,为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全国人大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中央财政安排公共投资9927亿元的预算。其中,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642亿元,教育和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投资981亿元,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投资742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投资2536亿元。
拉动经济增长,有效扩大就业
石秀诗说,近两年实施的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在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有效组织和有力推动下,建设情况总体较好,在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拉动了投资和经济增长。二是增加就业岗位,有效扩大了就业。三是加大“三农”、教育、卫生、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建成了一大批惠民、利民工程,促进了社会和谐。
(一)健全制度,加强指导。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订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和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要求,规范工作程序,着力提高中央投资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各级政府也制订了地方规范性文件,加强政策指导,强化监督管理,落实各部门在项目申报、规划审批、资金筹措、施工组织和监督检查等方面的责任,做到有章可循,规范管理。
(二)完善规划,加大投入。国务院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2010—2012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划和“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国务院制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部门编制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规划和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规划。
(三)改进管理,加强监督。国务院进一步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投资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分工合作,完善投资安排的会商协调机制。改进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教育、卫生等项目的补助资金下达方式,由中央有关部门切块下达到各省级政府,再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具体建设项目,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四)创新机制,讲求实效。各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高度重视机制创新,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吉林、山东等省将棚户区改造与廉租住房保障统筹安排,有效解决了棚户区内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五)进度加快,成效显著。2009年,全国已完成新建、改扩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13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76.9万户。中央预算安排投资195亿元,支持技术改造项目4667个,拉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87亿元。
到今年8月底,中央财政年初安排的692亿元(含去年结转的50亿元)和追加安排的100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已全部下达;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和各类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开工410万套,占计划的70%;农村危房改造已开工68万户,占计划的56%。解决646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电网线路42.3万公里,建成农村公路约11.85万公里,建成农村沼气项目320万个,水利设施新建及加固堤防4612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万平方公里。
项目建设实施存在五方面问题
石秀诗表示,在调研中发现,今年各地的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建设实施情况与去年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有了较大改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有些同志的思想认识仍不够统一。有的同志认为,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建设只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的应急之策,没有认识到“三农”、教育卫生、科技创新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是与改善民生、产业升级密切相关的工程,是长期的社会工程;有的同志认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推进旧城改造、美化城市环境的难得机遇,没有坚持宜修则修、宜建则建的原则,盲目追求扩建、新建,摊子铺得很大,等等。
(二)有些项目建设规划仍不够严谨。有些地方制订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对居民保障需求缺乏准确的调查统计,简单地根据中央补助资金数额编制建设规划,造成规划和实际需求不一致;有些地方制订的规划只有建设总规模和资金总需求,对各级政府承担的资金数额和比例等没有明确要求,导致规划难以有效实施,等等。
(三)有些项目安排仍比较分散。虽然中央财政安排了大量公共投资,但由于建设项目安排过多,所需资金与实际投入仍存在较大差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长期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资金安排规模与实际需求差距很大,等等。
(四)地方资金配套仍相当困难。据卫生部反映,2009年规划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中央投入比重占48.7%,地方配套比重占51.3%,其中由基层卫生机构自筹的比重又占到地方配套资金的51.7%,落实比较困难。截至今年5月,去年要求地方配套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平均到位率只有68.4%,有的省份仅有30%,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等等。
(五)有些项目实施仍不够规范。国家安排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在建设规划、政府投入、社会融资、可持续经营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等。
石秀诗表示,通过连续两年对中央政府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调研,我们深深感到,对于正在实施的重大公共投资项目,不仅要有当前的周密安排,更要有长远的考虑和打算。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做好项目后续安排。国务院有关部门对于今后的长远发展和项目管理,应当认真思考,全面筹划。(二)与制定“十二五”规划紧密衔接。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研究制定“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谋划未来五年的改革和发展大计。(三)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目前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建设中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都与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有关。(四)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五)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记者 秦佩华 毛磊)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