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专访赴巴中国国际救援队:女性参与救援将成常态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0/09/2010 15:06:00   来源:北京晚报

  她们是特殊的一群战士。换上白大褂,她们是武警总医院的医护人员;穿上橙红色的制服,她们便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一员,在全球实施人道主义救援。

  8月26日至10月4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分两批奔赴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实施援助活动,这里是巴基斯坦洪灾最为肆虐的地区。这也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建队以来,女性队员出动人数最多的一次。

  10月4日,中国国际救援队顺利完成救援任务返回国内,本报专访了参与救援的几位女性队员,详细解读女性救援队员在救援工作中的苦与乐。

  采访人物介绍

  -张永青:武警总医院内科医生,救援队急救组组长,负责病患内科诊疗及急救等工作

  -张艳君:武警总医院护士,救援队护理组护士长

  “救援性质视灾情而定”

  记者:从目前来讲,女性队员在国际救援队中主要担任什么样的任务?

  张艳君:国际救援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国家地震局的工作人员,某部工程兵的工兵队伍和武警总医院的医护人员。我们女性队员绝大部分都是武警总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援队。

  救援队组建最开始时,配备医疗人员是为了保障救援队内部人员的身体健康。不过到了灾区,我们发现当地的灾民更需要医疗人员的救助,因此我们的医疗救援人员也逐渐增多,最终成为以为灾民提供医疗服务为主的救援队伍。

  记者:从2001年中国救援队成立至今,这次救援是派出女性队员最多的一次,这是为什么?

  张永青:我们的救援队有个逐渐扩大的过程,随着历次出队,队伍在逐渐扩大,每次都有新队员的加入,比如这次巴基斯坦的救援,也有一些队员是第一次出队。

  最开始的国际救援队并没有女性队员,不过随着队伍的扩大,2006年国际救援队在参与印尼海啸救援时,开始出现女性队员。那时的队员数量还不多。

  2005年,巴基斯坦发生地震,我们有8名女队员加入,我作为第二批队员,参与了这次救援。当时我们就发现,女性医疗人员在当地非常受欢迎。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要求男女分开。例如当地的公共汽车,都会分男上和女上不同的门;一些女性患者看到男性医护人员,宁可放弃治疗。因此有了上次的经验,我们才增加了女队员的比例。这次救援行动,第一批派出了14名女性医护人员,第二批派出了女性医护人员24名。

  记者:也就是说,如何调整人员的比例,是按照灾区的情况确定的?

  张永青:可以这么说,最开始我们的救援队叫做“地震救援队”,现在灾难的类别已经不仅仅是地震,每次灾害不同,需要的救援性质也不同。我们每次派出救援队,都要考虑当时的情况和当地的风俗习惯,再配备不同比例的人员。

  例如这次巴基斯坦洪水,我们派遣救援队的时间是水灾过后一个月,这个时候当地由于灾害已经死亡一千六百多人,我们出队之前,已经出现了霍乱的疫情,同时以洪水导致的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因此这次救援的性质本身便以医疗为主。

  “队伍上百人 随时能出征”

  记者:这次救援行动,你们什么时候接到的通知?从接到通知到出发,需要多少时间?

  张永青:我们接到通知是在8月24日晚上,由于要办出国的一些手续,我们最后8月26日出发的。不过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基本做到随时出队,例如玉树地震,我们从接到通知,到出队只用了一个半小时。

  张艳君:国际救援队员的人员基本固定,没有救援行动时,就分布在每个科室,从事平时的医疗活动。如果有救援行动,基本上可以做到接到通知立即出发。记得海地地震的时候,接到通知时我正在工作,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开一个工作会,立即就出发了,从接到通知到出队只用了两个小时准备。

  记者:为了保证可以迅速出队,救援队员平时需要做哪些准备?

  张永青:救援所需要的药品与设备,我们平时都已经准备好了,可以随时使用,以确保出队的速度。我们每年都会有两次固定的演练,训练从通知到出队再到救援的整个流程,我们都有相应应急预案。同时我们不断有新队员,这个训练也能对新队员进行一定的培训,不断地推陈出新。

  张艳君:这也要求大家有一定心理素质,否则到了灾区,急症一到,你自己都手忙脚乱的,就麻烦了。

  记者:平时我们可以保证迅速出队的医疗救援人员有多少?

  张艳君:能随时出发应战的,应该有上百人。

  “灾民非常相信中国医生”

  记者:到达巴基斯坦后,救援队员首先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张永青:热!到了巴基斯坦,最先感到就是热。他们那里白天的温度要到40多摄氏度,每看一个病人,身上就“闷”一身汗。看病时候戴的橡胶手套,一摘下来都可以流出水来,那感觉非常难受。

  由于出汗太多,有的时候我们一天喝十几瓶矿泉水,都不用上厕所,因为都通过排汗流走了。很多队员都出现了脱水的症状。而且由于当地卫生条件很差,饮用水都很缺乏的情况下,更不要说洗澡了。很多年轻女队员,在国内从来都没长过痱子,到那里也体验到了。甚至在咱们这里常用的痱子粉,到那里都不敢用,怕堵了毛孔,皮肤病更严重。可以说所有队员都有一定的身体问题。

  虽然我们是来给人家看病的,可我们自己的身上也很痒,不过病人一个接一个,想挠一下都不好挠,那个滋味很难受。

  张艳君:我们平时能用到的水,沉淀一下底下就都是泥沙。因此整个队伍都有皮肤病,毛囊炎等等,什么样的都有。每到晚上,所有队员就在房顶上睡觉,铺的被子一会儿就会被汗湿透,只好翻着个地睡,睡湿了一半翻到另一半睡,晾干了再翻回来。热醒了,就半夜起来溜达两圈,再回来睡。

  记者:这样的环境,对于女队员是不是更是挑战?

  张永青:我们一共有三名女医生。十多天的救援工作,每个人都有近千人的门诊量,工作负荷确实很大。白天正常的门诊,晚上还有急诊。客观上说,女队员在体力上跟男队员还是有一定差距。

  不过所有女队员,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都没有把自己当娇小姐,不管多累多苦,我们都是全心全意地去工作。

  张艳君:平常这些女队员,都要清洁,要美,可到了灾区,大家也顾不上这些。按照国际惯例,救援队队员轮换时间是两周左右,不过我们呆了三周,由于女性有生理周期的问题,呆这么长时间,都会有一些不方便,不过这些困难我们都可以自己克服。

  记者:克服这些困难的动力来自于哪里?

  张永青:巴基斯坦当地人民对中国人的信赖,对于中国救援队的信赖,这种感情在其他地方很难感受到。这也让我们能够坚持下来。

  9月2日,信德下了一场几十年没遇到过的暴雨,暴雨下起来的时候,还有患者在医疗帐篷中输液。为了不让帐篷被风刮倒,救援队员都用手拉着帐篷。其中有一个患者是当地的警察,给他的家里还有单位打电话,都没有人来接他。看中国人对他这么好,他在我们面前痛哭流涕,也让我们很感动。

  张艳君:灾民们非常相信“Chinese doctor(中国医生)”,认为中国来的医生都是神医。最开始我们救援队的目的,是为了治疗那些洪灾本身引起的疾病。一开始,治疗附近灾民的病人多,后来坐车、走路甚至坐骡子的都来了,由于口碑越来越好,很多灾民都从其他地方赶到我们的营地等待治疗,包括一些糖尿病、高血压这样的慢性病患者,都希望由中国医生治疗。

  张永青:我们救援队一天的诊疗量,是他们当地中心医院的两倍多。许多灾民非常贫困,却会在营地外买水果,送给我们。负责我们安全的当地海军小兵经常对我们说:“你的生命比我的更宝贵,我会用我的生命保护你。”

  “女性参与救援将成常态”

  记者:在救援过程中,女性队员的优势在哪方面?

  张永青:在灾害中,妇女儿童受到伤害的比较多。例如这次洪水灾害,本着优先原则,也应该先救治妇女和儿童,因此在救护过程中,妇女儿童的患者比例也比较大,因此女性医疗人员的优势就比较明显。另外根据许多地区的风俗习惯,配备女性救援人员对于救护女性患者,也非常方便。

  记者:是不是说今后我们的救援队中,女性队员的加入就会变成常态。

  张永青:可以这么说,不过这也要看灾难的种类,当地的情况,综合考虑。

  记者:在救援过程中,是否也与其他国家的救援队合作过,我国救援队与其他国家的救援队还有哪些差距?

  张永青:我国的救援队起步比较晚,但可以说发展很快。尤其从印尼海啸的那次救援以后,从装备上、人员上,都有很大提高。

  每一次参与救援,我们既是去救援,也是去学习其他救援队的经验,包括去观摩他们的装备,管理措施。记得2004年印尼海啸,我们看到其他国家救援队有便携的诊疗化验设备,当时我们都还没有,不过随着几年的发展,这些设备我们都有了。

  2009年,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通过了联合国重型救援队资格认证,是亚洲第二个获得这个资格的救援队,也说明了我们的实力。

  (本报记者 吴 楠 图片由中国国际救援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