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记者会下月迁新家 “提升的不仅是硬件”
中新网9月30日电 国际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各国媒体纷纷减少驻外记者人数,甚至撤消了部分国家的记者站。但中国外交部新闻司的最新统计却显示,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外国驻华记者数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不断逆势上扬。据香港《文汇报》报道,路透社、英国BBC、西班牙国家电视台3 家国际知名媒体,还分别将亚太分社、东亚总社以及北亚分社从境外迁至北京。外国记者们普遍表示,中国的采访环境变得越来越开放、便捷和透明了。
38年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首席记者吉米来到北京。吉米说,他记忆中的首场新闻发布会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此之前,外国记者都只能依靠中国官方媒体获取信息,而到北京以外的地方采访,更是会遇到很多困难。《华尔街日报》资深记者班安祖回忆说,那时,除了衣、食、住、行上的不便,最为困难的是绝大部分部委都没有发布会,更没有发言人。“全国几乎就只有外交部新闻司的一个电话是对外公开的。”
新采访条例便利外媒
“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在中国采访是件容易的事,只要对方同意就可以直接采访。”班安祖说。美联社资深电视记者胡戴维也认为,中国的采访环境变得越来越开放透明了,特别是2008年新采访条例的出台,让他们的工作便捷了很多。
如今,外国记者去开放地区采访,已不再需要提前向地方相关部门申请,中国的绝大部分部委和省市,也都已设立了发言人,而最早开创发言人先河的外交部,还在2000年建立了24小时处于“备战”状态的值班电话。
国际涉华舆论趋理性
面对与日俱增的外国记者和日益开放的采访环境,正处在发展中的中国是否会担心在国际上面临更多负面舆论呢?对此,马朝旭表示,中国不仅不会担心,反而欢迎更多外国记者来中国,亲眼看看真实的中国,包括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我们希望以开放和诚意赢得更多客观、平衡、真实的报道。当然,外国记者的客观公正报道反过来也有助于推动改善中国的采访环境。我们希望与外国媒体建立互利双赢、良性互动的伙伴关系。”
新闻资源与记者需求力求无缝对接
多位外国资深记者认为,近年中国在不断努力尝试如何与外界打交道,加强双向的了解和理解。北京国际问题观察家指出,“过去,中国相对含蓄内敛,强调‘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更加强调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互动,开始更加注重抢占‘舆论先机’。”
“实际上,中国同国际媒体打交道的‘万里长征’才刚刚起步。”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司长马朝旭说,“中国对国际媒体工作得到外国记者越来越多的好评和认可,在很多方面并不比发达国家逊色,甚至高于‘国际标准’,但并不是尽善尽美,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前面的‘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如何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把中国丰富的采访资源与记者的多元需求无缝对接,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也将是未来我们需要重点着力的方向之一。”“我坚信,未来中国的采访环境会更加开放、便捷、友好,就像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只会不断向前走,不会走回头路。”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