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镇政府拿烟拿酒打白条 十余年拖欠小卖部逾十万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03/2010 18:57:00   来源:中安在线

  “这样下去,100年才能把钱收回来!”1995年春节刚过,(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居民于泉一家在公路边开了家小卖部,可从当年起,对面镇政府工作人员就不断到店里拿烟拿酒然后打白条,到1999年已欠下十万多元。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于泉一家拿到的只是一沓签了字没能报销的发票。对此曹村镇镇政府表示,镇里财力有限,只能是每年年底还一千多元。

  镇政府赊账提货

  1995年,为了做点生意养家糊口,于泉的父亲于志胜在当时的206国道镇政府对面开了一家小卖部,卖点土特产,外加一些烟酒杂货,“当时我父亲的意思是,对面就是镇政府,又在国道边,怎么也能发点小财吧。可没想到后来却发生这样的事情。”

  昨天,于泉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当时这间只有50多平方米的小卖部可算得上是镇政府的“储备库”,镇政府招待需要的烟酒等很大一部分是从这里拿,“从1995年到1999年,镇政府每年都会欠下不小的一笔烟酒土特产钱,可几乎没给过现金,都打了白条。”

  61岁的于志胜告诉记者,由于距离曹村镇政府比较近,开店的时候和曹村镇政府就有生意往来,“哪个做生意不想挣钱?人家提出赊账,我们也就答应了,毕竟也是政府,我们想这个也赖不掉。可谁承想,这一赊却是个无底洞。”

  欠款达到十万多

  “从1995年到1999年,记不清有多少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光顾过我的小卖铺。”于志胜回忆说,从镇长到一般出纳、办事员都是“顾客”,拿走的物品也五花八门,有香烟、白酒也有图钉、胶水,但几乎都是赊欠。

  于志胜说,这些来拿东西的人都说是为了“公干”。为了整理赊账金额,他专门找了个小本子,赊帐记录早已写得满满当当,其中还包括一些纸张已发黄的欠条,虽然那些用来别欠条的曲别针已经生锈,但欠条上的签字、盖章尚清晰可辨。

  于志胜告诉记者,从1995年春到1997年10月,当时在任的是马姓镇长,总计开出的发票总额是22000多元;而从1998年到1999年11月,当时任职的是王姓镇长,开出的发票总额是79000多元。

  讨欠款成了习惯

  十万余元的欠款,十多年过去了,于志胜只要回来了三千多元。如今,每个月到镇政府里去讨要欠款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于泉告诉记者,自己和家人拿着发票去镇里讨钱非常难,“不是这个不在,就是那个不在,有的时候父亲甚至要到区里去追镇领导,就为了能把欠款讨回来。”

  1999年11月,于志胜一家做出决定:不再向镇里赊账,镇里再来人拿烟一概说没有。

  于志胜说,发票上的客户名称大都是“镇政府”,有的还写着“情况属实”,然后是一些人的签名,这些人都“是镇政府各级经办人,没有他们的签名,这个发票就是一张白纸,到了月底,拿着清单和发票再去镇政府结账,先找拿东西的人,签了字再找镇领导,镇领导签完字了再去找财务报销。就这样,每个月我们除了进货之外,还有个任务就是向镇政府讨债,但是钱总是要不到。”于志胜告诉记者,从开店到今年,镇里已经换了7个镇长,但就是不给解决打白条的事。

  欠款拿不到,店里的生意还要打理,老于只能向亲戚朋友借钱周转,时间一长,老于直喊吃不消,甚至有了想把小卖部转手的打算,“原以为靠着镇政府能赚点钱,没想到镇里却欠着钱不给,现在生意也做不下去了。早知道就不开这个店了!”于志胜说。

  承诺“分期付款”

  “有时候去要,镇领导烦了就说,谁欠的钱找谁要!”于泉告诉记者,之前基本上要不到钱,最近几年还能要到点,但数目很不乐观。

  昨日,埇桥区曹村镇政府办公室王姓主任告诉记者,这笔陈年旧债属于前任领导的债务,但既然开具的是镇政府的发票,东西也不是私人用的,镇政府不会赖账。

  而对于如何还上这笔债务,王主任告诉记者,十万多对镇政府来说不是个小数目,镇政府自身的财力也有限,而且都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还清,目前镇政府领导多次和于志胜家协商过,目前的约定是,每年年底的时候给于志胜家还上一部分钱,“从2005年开始,镇政府每年还给于家的钱款在一千多元吧,好一点的时候我们就多还他们一点,目前只能这样办。”

  当记者问及这样还的话要持续多长时间,王主任也表示了无奈,“总归我们在还这笔债务吧,具体多长时间能还清,我也不知道。”

  而对于镇政府这样的解决办法,于志胜一家显然不满意,“照一年还1000多元的话,那得还100年,我家这小铺都要成百年老字号了!”于泉无奈地说。(阮晨光、贺媛媛、记者周晔、魏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