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通讯:蒙古族汉子讲述搬迁后别样生活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22/2010 01:32: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呼和浩特7月21日电 题:蒙古族汉子讲述搬迁后别样生活

  作者 黄瑞

  过去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全力推行生态移民工程,大批农牧民陆续离开生活已久的故土。经历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后,农牧民如今过着怎样的生活?

  记者日前走访自治区多个移民区发现,受访的农牧移民住上了现代化的楼房,相比从前,他们对当前的生活状态感到更为满意。放弃原有生产方式的他们,均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的一技之长。

  蒙古族汉子告别草原后的新生活

  大半辈子都以放羊为生的蒙古族汉子巴根那,3年前搬进了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的巴音塔拉移民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拥有特殊地理位置的乌拉特后旗,属巴彦淖尔市管辖,北与蒙古国接壤。其北部地区属典型的荒漠草原,即年降水量不超过200毫米的区域。为了保护草原生态,乌拉特后旗自2006年起开始建设巴音塔拉移民新村,安置生活在边境的牧区人口。

  今年51岁的巴根那告诉记者,20多年来,乌拉特后旗北部的大草原自然环境恶劣,风沙非常大;严重之时,在本该返青的夏季,草场却一片荒凉。

  在没有充足嫩草的年份,从前在牧区生活的巴根那需要额外购买草饲料喂养羊群,使养羊成本骤增,入不敷出。

  如今,巴根那一家五口住在面积约70平方米的新房。相比电力供应不足、交通不便的牧区,新家的环境让巴根那感到满意。

  “刚开始不怎么会种地”,离开草原的巴根那决定以农耕和圈养牲畜为生。经过免费培训,巴根那已学会种植玉米、葵花等经济作物,加上出售小羊羔,每年有16000元左右的收入。巴根那一家现拥有地方政府分配的25亩耕地,比起草原放牧的“靠天吃饭”,从事农耕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

  回忆放牧的日子,巴根那道出了心中的愿望,“待草原生态恢复,很愿意重回牧区生活”。 而他两个已成年的孩子则希望通过学习新技能,选择和放牧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目前,巴音塔拉移民村已安置了134户共444位边境转移牧民,移民村所在的乌拉特后旗确定了牧区保留2000人20万头只牲畜的目标,近年来,共转移牧民7715人,牧区仍有牧民4900人。

  鄂尔多斯大手笔补贴生态脆弱区移民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共转移农牧民45万人,投入20多亿元人民币。

  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人口转移办主任王美林告诉记者,农牧民对于转移政策的认识偏差或产生抵触情绪,是实施生态转移工程初期的难点。

  为此,自治区各盟市均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许多牧民看到移民后的老邻居过上更好的生活,便自主搬出牧区”,王美林说。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移民优惠政策包括:禁止开发区内转移的农牧民,每人每年发放不低于4000元的生活补贴,连续补贴5年;对于搬迁转移的农牧民,政府无偿为每户提供70平方米左右的经济适用住房1套;男的55岁以上、女的50岁以上,每人每月领取养老金450元等。

  2007年底,鄂尔多斯市根据自然和经济发展状况,将全市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其中禁止开发区包括生态环境脆弱和恶化的地区,不适合牧民居住。

  未来,自治区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禁牧、休牧与划区轮牧的力度,扩大对项目区农牧民的补贴规模、延长补贴期限。

  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纪大才说,“内蒙古草原依然存在退化、沙化和荒漠化趋势,但相比2000年,草原‘三化’的速度趋于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