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从官员读书热到民间阅读潮 国学经典进入微阅读时代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18/2010 11:10:00   来源:南方日报

  国学热的兴起,已非一朝一夕。而这一热潮为我们贡献的话题也层出不穷,新奇迭出,从少儿读经班到汉服成人礼,从国学班的开设到孔子学院的建立,从于丹、易中天到论语保安、国学辣妹,从遍及海内的国学集体诵读,到国学小博客、京剧进课堂、旧史新说,可谓形形色色、热热闹闹,而声势不竭。

  对于如何普及国学,向来是引人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主张少儿读经,不少大师力挺国学融入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教育终究可控,但如何在学校以外,提高社会人群的国学素养,毕竟仍是一个难题,也难以在短期内见效。

  这里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作为国学热的一个分支,中医养生热因为少数巧舌如簧的“国医骗子”,而演变成为一场活吞泥鳅、大喝绿豆汤的闹剧,海内外哗然。究其根本,骗子之所以能广受追捧,无非是国学热情和国学知识没有得到良好引导与普及而在社会上产生的怪现象。

  热情有了,辨别力需要提高,辨别力如何提高?需要寻对门,走对路,需要好书的引导。

  作为文化普及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国出版界顺应国学热,也曾出了不少国学经典系列丛书,学术用途的或者普及版的,林林总总不绝于耳。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国学经典”就广受好评。从去年起,重庆出版社别出心裁,推出一种可以放在口袋里的国学经典系列丛书。

  可以装进口袋,每个月出一本,字数在两三万,可以用两个小时读完,内容以国学为主,涵盖古今中外———几个要素的集合,令一套本来仅作为干部素质教育读本的系列丛书火了起来。

  类似于每日服用的维生素营养片,便携、小巧而营养丰富,怪不得业界公认,这开辟了国学经典阅读的微时代,为国学的普及探索了一条新路。

  缘起:

  生产便携式文化维生素

  国学热起来之后,经典阅读也自然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但砖头似厚重的大部头的经典著作常常在非专业研究者之前筑起了高门槛,真正具有普及精神的经典普及本,还比较少见。开本专门为随身携带、每日阅读设计的,更为少见。而内容涵盖古今中外传统文化的,可称凤毛麟角。

  重庆出版社的《读点经典》系列,在这些方面都有所突破。形式上的创新,马上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市场热销:历数1—7辑《读点经典》发行的一年多时间里,印数与销量倍增———第一辑的《读点经典》第一次印刷了2万册、第二次加印2万册;第三辑《读点经典》第一次印刷4万册;到了第七辑《读点经典》,第一次印刷就是30万册。据统计,截止至上月,该丛书销量达到800万。

  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是《读点经典》丛书的主编。他向记者介绍了本系列丛书的选编 缘起:丛书选编之初,市委书记薄熙来就将选编内容定位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品”,指明需小开本,每辑不足百页,有经典语录、散文选萃,还有诗词撷英和楹联集锦。并明确指示要每月出一本,篇目、字数不用太多,一两万字即可,但必须是名篇佳作,而且让读者在两个小时内就能阅读理解。书稿基本定下了我国古典文学经典占全书大约六成,现当代中外经典作品占全书大约四成的格局。“我们倡导的是大国学概念,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国学是个活体,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热点的。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标准进行选辑。”丛书最初准备定名为《干部简明文化读本》,后来又考虑过《经典文萃》和《博雅文选》等名称,但都觉得不太平实,不能恰如其分地体现撷选的内容和编辑意图。直到第1辑即将付梓时,才定名为《读点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