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本报刊登了《电视收视率发现造假行为》消息,首次揭露了收视率样本户正被个别地方卫视“收买”的事实。
消息刊登后,在业内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读者也纷纷来电、跟帖留言,表达了对收视率这一电视“通行货币”造假的“无比震惊”,更希望本报一追到底,继续揭开收视率造假冰山一角后面的深层原因。
今天起,我们将连续发表本报记者的调查,揭开“谁是样本”、“谁在造假”等关键性问题。敬请垂注,并欢迎继续提供线索,发表感想。
退休工人老孙,曾是国内调查专业机构索福瑞在某城市选定的一户“样本”家庭,因被一些电视台“收买”,提供了一些被“污染”的收视率数据,已被撤销其样本资格。本报记者经过艰难寻访,终于找到了这个家庭,也争取到了他们的积极配合。他们向本报独家披露了成为“样本”后的遭遇,以及被“收买”的经过。鉴于对该家庭的保护,本报对其身份信息做了必要的隐匿。以下是她的自述。
电视台鼻子真灵
自打家里装了这个小仪器(指收视测量仪——编者注),真是引来不少事。
家里五口人,三代,有三台电视,都装了那个小仪器,还分别配了3个遥控器。遥控器上有我们一家五口的名字,操作不麻烦,比如孙子要看电视台放的“喜羊羊”,选择了频道,就按一下自己对应的名字代号,谁看就按谁的键。
是去年4月装的这玩意儿。一位不认识的女同志敲门来问,说是否愿装一个电视测量仪,一个月给我们50元的调查费。不就是看节目时让我们按一下写有自己名字的遥控器吗?我们没多想就答应了。
可装了以后,麻烦真是不断啊。家里的电话、姓名、地址啊,好像全国各地的卫视台就都知道了似的。
电视台的鼻子真灵啊。才装没几天,外省市一家电视台就找来。记得那天是周末,来人说,晚上他们卫视台8点到9点半有个很好看的节目,说我们收看会有奖品。这个电视台我们以前不怎么看,但这档节目也是一周一次,完成他们的要求,不难,看看就看看吧。
人家说话还真算数。一个月后,我家就收到了他们寄来的茶叶。逢年过节,还有礼品,东西不算贵重,但一个月一寄,也不易。
后来,对方来电话要求我们每天晚上看1个半小时他们台的电视剧,我就有些不大开心了。再后来,他们就不寄东西改送钱上门了,每个月200元,不少,人又客气。弄得我们也有点不好意思了。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